“厅堂版”《牡丹亭》成都首演负责人赞双年展组委会有品位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0.19
【版次】第17版(都市)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
昨晚,皇家粮仓版昆曲《牡丹亭》在成都武侯祠大戏台露天上演。精致华丽的演员造型、柔美的“吴侬软语”唱腔、经典隽永的台词,令台下观众纵然听不懂江南口音,却依然被这部戏曲经典感动得如醉如痴。在下午彩排合成空隙,记者专访了该剧目负责人、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翔。
王翔将这个版本的《牡丹亭》称作“厅堂版”,因为它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去剧场化”,而是专门选取富有历史感的建筑场所,只面对小规模观众群体近距离演绎,突破了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割裂感,尽可能让观众得到最好观剧体验。王翔告诉记者,在北京古老的皇家粮仓里演这部《牡丹亭》时,观众每场仅60人,演员连麦克风都不用,纯人声演绎,“演到高潮处,观众席上方还会配合剧情飘下花瓣,美轮美奂。”
据悉,昨晚是“厅堂版《牡丹亭》”首次在蓉演出,此前该剧已连续演出近500场,还去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巡演过,“所到之处,我们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进剧场,选择的全是古老建筑,如威尼斯的市政厅、都灵的古堡等。”王翔说。这次在武侯祠大戏台演出,现场可容纳观众约200名,已接近极限。“受条件限制,演员们这次不得不用到扩音设备,诸如撒花瓣一类现场感细节也没有了,不过演员及乐队阵容还有脚本等,依然是一丝不苟的纯正原版。”
王翔告诉记者,因为首先要保证演出完美,所以这次来成都,演员和工作人员还没抽出时间去双年展现场参观,不过他笑着说:“从此次成都双年展精品剧目选择上我就看出,策展人和组委会品位很不错。”鉴于票数有限,昨晚和今晚两场《牡丹亭》演出票早已全部卖完,对此王翔表示,如果真是戏迷,那么欢迎大家有机会去北京时,到皇家粮仓现场去好好感受一下。
本报记者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