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最美的还是那株牡丹 --——读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

最美的还是那株牡丹 --——读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5.0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北海日报

【出版日期】2010.05.01

【版次】第07版(阅读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昔日读雪芹一生血泪铸就的残本《红楼梦》前八十回,每次一读到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逐字细品那葬花的娇弱女子林黛玉: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到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偶尔在新华书店早已被读者冷落的有关戏曲书籍的角落书架上,发现了一本白先勇先生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一经捧读难以释手。最痴迷的当然还是“游园惊梦”一折:牡丹亭,佳景铺陈尽设,晴丝袅袅飘动,庭院闲雅寂静,春光明媚,双燕斜飞,滴溜溜圆莺歌婉转,如此曼妙的天上人间,春光乍现。游园赏春的杜丽娘,细梳妆,精打扮,千娇百媚,风情万种,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宛若新嫁娘盛装出场,带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春愁,一进花园,眼前春景顿时叫她大梦方醒。

这株戏曲大观园里的“牡丹”曾经打动了多少人的心灵。因为它在曹雪芹未竟的巨著《红楼梦》里,写到了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偶然在悠扬的笛韵里听出了几句昆曲,惹得她一阵伤心落泪,不能自持的正是前面提到《牡丹亭·惊梦》的名句。因为它遭遇不幸的冯小青写下了的七言绝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夜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更值得特别一说的是,我国五四时期曾经与老舍先生共同写下话剧剧本《春风桃李》的女作家赵清阁,在解放前根据不同戏曲版本改编成了小说《杜丽娘》轰动一时,后来重版时再次改为《牡丹亭》。这位一生未婚独居的女作家,将白话文的小说《牡丹亭》留给我们,却将她坎坷青春往事中与《牡丹亭》里的丽娘极其相近的性情寄寓书中,而她与老舍之间珍贵情谊的书信,在她的生前,焚之一炬成了永远的谜。

又是这株戏曲大观园里的牡丹,在新世纪到来之初又重新大放异彩。在2001年的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2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开始了他的昆曲拯救之旅。他从台湾来到大陆首先风尘仆仆来到苏州昆剧院,一面挑选新人,一面找名家设计灯光、舞美、音乐,给《牡丹亭》这部经典剧目加上现代视觉审美。两年后的2004年,这位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以他领衔指导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再然后是美国以及南京、苏州、北京,老先生带领着他的《牡丹亭》各处巡演,让青春版的昆曲,一场比一场更加轰动。

2009年国庆60周年,又是这株“戏曲牡丹”在国内再次焕发它的艺术光彩。

很多人都知道,这位以写作闻名海内外的老先生一辈子最爱《牡丹亭》。先生曾经说:我的确热爱昆曲,但我不是在做一出戏,也不单是为了昆曲,我希望把民族文化的力量唤回来。”三年的奔波中,牡丹亭》的演出,全靠着赞助人提供的资金,前前后后老先生募集到3000万人民币。而作为文化人,白先生也说:最痛苦的就是为了演出去跟别人伸手要钱。”但是他从没有放弃过任何一场《牡丹亭》的演出,因为只为了寻回渐渐削弱的民族魂。

“20多岁时我往西方走,看人家什么都好,看了四十多年,一回头才发现最美的还是自己园里的那株牡丹。”白先勇老先生如是说。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