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雕刻時光)也談靑春版《牡丹亭》龔剛

(雕刻時光)也談靑春版《牡丹亭》龔剛

作者:龔剛 出版日期:2011.09.27 点击数:0

【作者】 龔剛

【报纸名称】:澳门日报

【出版日期】2011.09.27

【版次】第E05版(新園地)

【入库时间】20111130

【全文】

也談靑春版《牡丹亭》

自二○○四年年初於台北首演始,由白先勇執導的靑春版《牡丹亭》享譽海內外,連演百餘場而風頭不減,盛讚湧如潮,餘勁貫如風,大有愈演愈興之態,而後繼的崑曲熱在各國高校蔓延,崑曲課程與崑戲社團紛紛設立。白先勇的拯救崑曲行動終於修成正果,不負其嘔心瀝血之業,頗有一九五六年《十五貫》“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的影子。

談及靑春版《牡丹亭》,“美”字當頭。白先勇在製作此劇之初,即立下雄心:“要讓全世界的人,看到中國最美的東西。”無論是對中國傳統文明有着貼膚之親的兩岸三地,還是萬里之外擁有人類另一文明體系的美、英、希臘,皆彩聲不斷:美國斯坦福大學戲劇系主任麥克·倫斯觀後連聲稱讚“太完美了!”,英國《泰晤士報》的著名劇評人唐諾·胡特拉讚嘆說,“這是一齣美極而又奇異的戲曲”。湯顯祖的《牡丹亭》是美的,中國的崑曲是美的,白先勇的製作與演繹更是美的,優雅,高貴,情眞,意濃,正是這美的層層積澱,才使得今日圍繞在靑春版《牡丹亭》上這沉甸甸的“美”字光環更加光彩奪目。

靑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向中國當下文化市場的疲軟打了一劑強心針。流行與時尙使無數藝術人對西方的五光十色趨之若鶩,而置已有數千年文化生命力的中國傳統於不顧,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我們都知道某一對象的價値在於其不可替代性,文化亦是如此。如何重塑中國文化形象,如何不再面臨西方話語時萬般不甘的嚎叫或沉默,是一個重大的課題,靑春版《牡丹亭》為中國藝術的全球化做出了一次了不起的嘗試。

體驗是一種無休止的生成過程。有一天,人類與自然宇宙之間的心靈交匯的溝通方式被自稱為“高”科技的龐然大物打碎,之後漸漸地人類只好學會自語,那份永遠讓人憧憬的神秘被赤裸裸地貼上“反科學”的標簽, 花神隱去,夢想褪色。有一天,世界變得喧鬧無比,所有的思考被欲望橫七豎八地衝擊而來,席捲而去,連自語也聽不到,於是我們學會了喧囂,學會了把所有的內心用面無表情或哈哈大笑掩蓋掉。直到有一天,我們又看到一個美麗而堅強的杜麗娘,又看到一個癡情而堅持的柳夢梅,他們款款地從古代向我們走來,一顰一笑,一抬手一舞袖,世界便安靜了。

龔 剛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