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戏 曲 研 究重新接上传统的慧命——从古典版《牡丹亭》到青

戏 曲 研 究重新接上传统的慧命——从古典版《牡丹亭》到青

作者: 出版日期:2007.12.0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南开大学报

【出版日期】2007.12.07

【版次】第04版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2006年在南开大学上演的青春版《牡丹亭》 摄影/李星皎

文学院教授 宁宗一

历史的《牡丹亭》和《牡丹亭》的历史是一幅绵长的斑驳陆离的图景。在众说纷纭中我们看到了它的说不尽。以此来观照《牡丹亭》,一方面是,作为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是由于它用血肉之躯和观众直接面对与交流,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直观性;另一方面,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牡丹亭》所具有的特殊的心灵史内涵,而心灵的力量是很难言说的。因为剧作本身的潜质和艺术张力给它的观众及改编者都提供了丰富的想像空间。事实是,《牡丹亭》的一切都是虚构的,一切又都不是虚构的;是故事,可也不只是故事。在《牡丹亭》中“真实的”世界是一种幻象涌动中被创造出来的。它的独创性在于关目推进的方式是生死两界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灵魂与躯体始终在俗人无法攀登的高峰中穿行,这是一次异乎寻常的精神历险。也许是这部惊世骇俗之作帮着人们寻求到生活中的另一部分,才促使一代代青年男女和心灵丰富的人群对自身心灵进行反思,为自己的爱情、青春而思考着如何把理想坚持到底。至于它的审美格调,它的美质与大气是爱意里展现了袅娜,灵动中洋溢着春光,这种审美感受几乎是每一位观众和读者都能认同的。正因为《牡丹亭》的魅力,所以对于一切处于青春期或从青春期走过来的人,都不能否认,《牡丹亭》曾是他们隐形的精神摇篮。

《牡丹亭》的生命力,从昆曲传播史和接受史的角度观照,始终被评论与改编两翼给予特殊的关注。从评论角度来说,前面已提到,它是在“说不尽”中流动。至于对《牡丹亭》的改编,由于我所知甚少,但有一则还未被普遍了解的《牡丹亭》改编史上的故实,我想借此机会略作介绍:

我的授业恩师华粹深先生为了1957年纪念汤显祖逝世340周年,整理改编了《牡丹亭》,再由华先生的业师俞平伯先生亲自校订。这个改编本收入1984年出版的《华粹深剧作选》中。关于华粹深先生的改编本的意义,在1981年第11期《人民戏剧》上有陈朗先生写的一篇谈到北方昆曲剧院新排《牡丹亭》的文章,其中就公正地提到了这样的事实。现在重提此事,我想,在《牡丹亭》的改编史上还是不能忽略前人走过的探索的道路,现在还是应当为他们筚路蓝缕的功绩记上一笔的。走笔至此,我的心情极为复杂。真的,如果俞、华二位先生九泉之下有知,昆曲艺术已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人民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19项中的第一位时,对他们真是最大最大的安慰。但永恒遗憾的是他们毕竟无缘目睹此“牡丹盛事”了。

石破天惊!新世纪之初,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辉煌面世,这更是《牡丹亭》传播史和接受史上的大事。青春版《牡丹亭》正是准确地把握到了古典版《牡丹亭》固有的潜质,独具慧眼地发现《牡丹亭》的心灵诗性和精神内涵,并从原作内部艺术地提炼出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相契合的生命精神与情志的内核。在面对当下观众群的特定文化语境里,清晰明快地体现出青春无悔、拒绝既定命运的安排和追求心灵自由的命题,这才使《牡丹亭》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思想境界,也才使青春版获得了“美到无法抗拒”的审美价值。

事实证明,作家的生命在于作品,也在于后人反复的观赏,乃至于改编、整理,从而赋予作品以新的质素,让宝贵的精神遗产得到激活。《牡丹亭》和《长生殿》、《桃花扇》都是昆曲艺术中的经典,而且应归属“核心经典”的范畴,即经典中之经典。然而要想真正进入经典的精神和思想世界是很困难的,而艺术恰恰就是对困难的克服。这里需要的是思想、情志、灵性、技巧以及对经典艺术特有的感悟力和百倍的坚韧,同时更加需要一种说不清的灵犀相通的缘分。

如果说汤显祖是用心灵写作,那么白先勇则是用心灵去感悟。

白先勇改编《牡丹亭》在意境上审美上是有一套完整的构思与设计的,他不断地更新、反思改编进程。因此青春版《牡丹亭》才完美地体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观察,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审慎的乐观,在理想主义的光照下让这个世界融合于每一天的阳光和月光中,尽管这一切是那么艰难。事实上,在改编过程中,白先勇把他的才情、情怀、气质、审美如此自然如此和谐地潜入笔墨间和舞台上,那是他生命精神的一次大投入。这种诗意的灵性,这种献身于自己酷爱的艺术的心智,很值得我们一步一深入地玩味。

为了探索如何更好地接续上昆剧艺术之慧命,我想把自己接触过的上昆版《长生殿》和青春版《牡丹亭》作一粗疏的比较。

对于上昆版《长生殿》和青春版《牡丹亭》,我的共同印象是:都忠实于原著,都紧紧依托于第一文本的内蕴,都不改变第一文本的主旨,尊重文本的情节逻辑和人物的心灵历程。但在人们看到第二文本时,我们会发现,从剧情到人物再到视觉效应,却都不同程度地变革了昆曲的语态,并积极地尝试一种新的叙述方式。人们从一贯典雅精致的舞台上看到了民众可以理解、把握的话语的鲜活,看到了冲突的故事和人物的命运,而故事与命运似又与我们的心态息息相关。这种语态和舞台意象的转变,在表层上都是采用传统的结构法,但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悬念和戏剧性大大加强了且更富于节奏感。但在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上,却不露痕迹地关注现代性的转换,它们都在原作内部发掘、提炼出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相契合的生命精神和情态。这种深层透视与思考,对改编者来说,必然有一个精神世俗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无须回避的价值普及化的过程,当然也是精英文化走向大众化的过程。因为任何人无法否认,只要是改编,就必然是面对当下的观众群,就必然地朝着“曲高和众”的境界去奔走。而青春版这种着意的特殊的题名本身就是面对青年以及富有人生活力、尊重生命精神的人群的。

具体到上昆版《长生殿》,它所传达的是人生的永恒遗憾:爱而不得其所爱,然而又不能忘却这种爱的悲哀与痛苦。这是人间一种不朽的恋情,也是人间一种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它昭示,人的肉体可以分离,但心灵的追求可以得到更高意义上的契合。是的,原著中的“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是作家命意所在,然而又不尽然,改编者宣叙的是一种永恒的遗憾的情思。至于“情缘总归虚幻”也是多层面的,而上昆版则是凸显其“沧桑之感”,如果说“弛了朝纲,占了情场”的政治意味在尽量消解中,那么这里是尽可能地摒弃原作中过分虚幻的色彩,留给人们的是,此恨绵绵的人生永恒遗憾,这是一种悲剧意识的升华。于是上昆版《长生殿》获得了一种象征意蕴,它的超越就在于把政治意味的东西和虚幻的东西转换成为人性的东西,是一种普遍的人性美。

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更不是因为尊重原著而被古典版的手束缚住自己的性灵。全部演出观赏下来,你会清晰地看出,青春版不是简单地复制原著,而是一次重新的感知。它的主观命意,我认为是作者对天地奥妙与人间玄机的参悟并展现其过程,这也许才是它的魅力所在。因为自由、天然、青春是上苍恩赐给人类,特别是青年的,而把握青春的鲜活应是人的本能,但又常常被人轻易放过,所以改编者才警示人们必须对青春、天然与自由给予深深的感激,必须理解她总是轻轻地来,悄悄地走,再回首,才知道她来过,所以,把握这美好的时机是最关键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精神则是真实的吧!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再回过头来观照青春版的突出贡献。白先勇的功力在于他从古典版中深刻地提炼出生动而又新颖的思想和情志,并以它为作品的生命、为脉络、为焦点来进行艺术构思。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作者赋予作品的是时代的亮点,而这亮点又是人类的普遍感情,所以从潜隐层次观照,青春版则强化的是青春无悔,是抗拒既定命运,是呼唤心灵自由。这是一种生命价值观的根本转换。所以我说,白先勇的青春版如临帖与读帖之别一样,临帖只能取其形,而读帖则是取其神,白先勇是属于“读帖派”。青春版正是对古典版的神韵给予了精辟的阐释与彰显。因此它是汤显祖的,又是白先勇的。

白先勇那直视心灵的勇气,让我们体验到真正的爱必然从心灵开端。一颗勇敢的心,一个勇于坚持的自我,胜过一切说滥了的教条。我想,改编者内心翻腾和关注的就是人的心灵自由,以及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命题。我说这是一种情怀,一种人间情怀,所以他能神交古人,又能为天地立心。至于青春版在形式美上的冲击力、穿透力以及优美而又强烈的视觉效果,则是白先勇和苏昆团队的诗性、哲思和妙想的综合体现。

总之,把青春版《牡丹亭》和上昆版《长生殿》综合地观照,它们都体现了改编者直视心灵的勇气,都有一份宝贵的人间情怀,都体现了心灵的诗性,都体现了剧诗的内涵。然而,从生命价值观和视觉效果来看,青春版《牡丹亭》的当代性更具有文化诗学的意味。如果像人们所说,青春版是一首青春颂的话,那么上昆版《长生殿》则是成人在步入晚景时对永恒遗憾的人生况味的反复咀嚼和低沉的叹息。一个是通体回旋着青春、自由的天籁,一个则是沧桑之感或曰感伤成了它的主旋律。两者相互映照、比对,我们会看清青春版《牡丹亭》那活力无穷的更为积极的贡献:它的精神力量正像我们仰望苍穹时心中不再怅然,因为人们知道黑夜有了繁星和月亮,所以才美丽。青春需要心灵的创造和体会才能灿烂、无悔。于是我们也从昆曲剧坛上认知到创作题材上已经完美地构成了那刻骨铭心的形象的爱情谱系;而在生命精神的价值系统上,我们又看到了人性发展的经络和心律的脉动。

戏曲的演变史是人的精神成长的象征,也是人自身存在的证明。在昆曲艺术走向世界的时候,让我们共同努力,重新接上它的慧命,让最美的艺术更富于魅力,让我们的生命精神更加富有!

作者附记:今年10月8日至11日,“面对世界——昆曲与《牡丹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同时青春版《牡丹亭》作为试演剧目中唯一的昆曲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本文即是参加这次“牡丹盛事”所撰写的一篇论文的发言提纲。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