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下月“巨蛋”上演第200场白先勇《牡丹亭》
【作者】 李昶伟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1.16
【版次】RB15文化副刊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
南都讯 记者李昶伟 实习生李芊 发自北京 日前,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总策划、著名作家白先勇在京宣布,青春版《牡丹亭》将于12月8日至10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自2004年首演后的第200场,这也是该剧第三次登陆“巨蛋”。
白先勇当天表示,青春版《牡丹亭》已经到了“封箱”的时候,两个主演也将排演其他剧目。以后除非参加大型活动或受国外演出方邀请,观众可能将很难再看到这一版本。他表示欢迎其他剧院使用这个版本,但必须以不乱改动并且达到目前的水准为前提。
“这些年太累了,该停下来休息一下了。”白先勇还透露说,接下来他将为父亲白崇禧的传记继续工作,也要重拾此前一度因为昆曲而搁置的写作计划。
“花9个钟头谈恋爱,不美行吗?”
青春版《牡丹亭》由白先勇主持制作,昆曲名家汪世瑜、张继青担任艺术指导,启用年轻的昆剧演员沈丰英、俞玖林主演,重新演绎了明代汤显祖笔下的古老传奇,将昆曲这种精致却式微的古老剧种再次推向大众的视野。
尽管看完全剧需要连续三天、共9个小时的时间,但青春版《牡丹亭》仍受到了热烈的追捧。该剧自2004年在台湾首演以来迄今已演出197场,不仅在内地23个城市以及港澳台三地上演,还前往美国、英国、希腊、新加坡等国家巡演多场次。
“好戏不怕长,”白先勇说,“《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昆曲史当中了不得的一个成就。青春版《牡丹亭》能演200场、达到现在的效果,在于它的‘情’和‘美’。美是普世的,情也是普世的,杜丽娘为了爱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用这么大的铺设来阐释人的情感是很难得的。这是花9个钟头谈恋爱,不美行吗?”
“学生来看戏最要紧”
白先勇致力于昆曲推广多年,不仅制作了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还先后在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开启“昆曲传承计划”,带领青春版《牡丹亭》访问全国几十所高校,让青年学生有机会认识、接触昆曲。“做青春版就是为了培养年轻观众。”白先勇说这是他从一开始就确立的,也基本上达到了最初的设想,“我们的戏70%是年轻观众。”
白先勇回忆,做青春版《牡丹亭》七年,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在北京大学演出结束后,外面天寒地冻,但他看到很多年轻的学生们拥在过道里久久不肯离去。“他们的脸上在发光,他们告诉我:‘白老师,感谢你把这么美的昆曲带给我们’,他们在《牡丹亭》里欣赏到了中国文化纯粹的美。”白先勇说,“所以让学生来看戏最要紧,把种子播下去昆曲才能有未来。”
据了解,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家大剧院的本轮演出还将专门预备300张门票赠送给北大、清华以及北师大的在校生观看。
古老戏剧视觉新呈现
与此同时,《牡丹亭》剧照视觉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展览由青春版《牡丹亭》首席摄影师许培鸿的摄影作品为主,于即日起至200场庆演结束在国家大剧院水下廊道展出。
本次展出超过500幅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及新版《玉簪记》的台前幕后及各地巡演的照片,这些珍贵画面是从许培鸿过去七年跟随演出拍摄的几十万张照片中遴选出的。
另外,该展览还使用高科技手段,将青春版《牡丹亭》及新版《玉簪记》的经典片段与幕后花絮透过3D影像、长幅弧形投影等方法再现,影像栩栩如生,细腻呈现了演员在台上的身段神韵以及动静交错的瞬间,展现了昆曲艺术的极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