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唱《牡丹亭》 班春劝农励农桑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5.09
【版次】第7版:非遗
【入库时间】20140620
【全文】
当地村民在演奏遂昌昆曲十番
本报记者简彪驻浙江记者苏唯谦
姹紫嫣红四月天,多情最是《牡丹亭》。近日,在《牡丹亭》原创地——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一场绵延千年的仪式“班春劝农”正在上演:在“遂昌昆曲十番”的乐声中,当地百姓依古礼祭拜神农、扶牛犁田……一场仪式里包含了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而这两项非遗均与《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密切关联。
汤显祖与非遗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于1593年到1598年任遂昌知县。5年间,汤显祖劝课农桑、兴学重教,在遂昌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迹,其代表作《牡丹亭》也是酝酿创作于其遂昌任上。
“遂昌昆曲十番”以演奏传统名剧《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昆曲曲牌著名,在流行于各地的十番音乐中别具一格,并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有记载可查的是,对昆曲有深厚造诣的汤显祖来到遂昌后,将昆曲带到了遂昌,并逐渐培育了遂昌人唱昆曲、奏昆曲的氛围。
遂昌昆曲十番以演奏汤显祖的昆曲作品为主,400年来绵延不绝。据当地文物研究者罗兆荣介绍,在遂昌流传至今的115首昆曲十番曲牌中,与汤显祖“临川四梦”有关的曲牌就有55首,接近50%。遂昌昆曲十番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赖喜能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演奏的是汤公的作品。”
“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种田。盛与花枝各留赏,迎头喜胜在新年。”这是汤显祖的千古绝唱《牡丹亭》中描述的情景。据悉,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颇重农桑。在立春前一日,即会遵制率僚属迎春于郊外,祭春神、鞭土牛、向士民赠“春鞭”,以鞭春礼仪,向邑人颁布“春耕令”。从汉朝至清朝,班春劝农一直是地方官员的职责之一。虽然时移世易,但遂昌的班春劝农习俗仍较好地保留了明朝的风格。2011年,班春劝农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很多地方也有这个习俗,遂昌的班春劝农能入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汤显祖。”浙江一位曾参与申报工作的官员表示。
两项“国遗”的栖息地
无论是班春劝农,还是遂昌昆曲十番音乐,其传习基地都是遂昌县的一个小村落石坑口。有人由此感慨,一个小小的自然村,屋不过数十幢,人不过数百丁,居然成了远近闻名的“一村双国遗”的风水宝地。
赖喜能老人一辈子都生活在石坑口,但90高龄的他已经不便言辞,大多数问题要由他的儿子赖寿松回答。据赖寿松介绍,他们也不知道为何这两项非遗能在石坑口长期留存,或可提供借鉴的是当地有个“七月会”的习俗。每逢秋收,当地会举办盛大的巡游、祭祀活动。在巡游队伍中,昆曲十番便成为经典的配乐,由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缓缓流淌传承。
“前几年只有几个老人会吹奏十番音乐,2000年后政府开始加大力度保护,昆曲十番才慢慢传承下来。”赖寿松说。后来,由于行政规划改变,石坑口合并到淤溪村。现在,淤溪村的文化广场边,昆曲十番的乐声时常响起。
据遂昌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汤建雄介绍,当地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十番音乐保护传承体系。一方面通过录音录像,对赖喜能等老艺人的演奏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另一方面则通过建立传承学校、基地保证了人才储备。2004年,遂昌把石坑口定为昆曲十番传习基地,在该县实验小学和石练镇小学建立昆曲十番传承学校。该县实验小学以社团形式推动传承,有1/5的学生加入了传习社团。据统计,截至目前在淤溪由当地民众自发组建的昆曲十番表演队就有6支。
将节庆与非遗相结合
近年来,遂昌将传习这两项国家级非遗、挖掘汤显祖文化作为重要工作,并创立了“汤显祖文化节”这一品牌活动,让非遗与节庆相结合,放大了传习、宣传效果。
今年4月中旬举办的第六届“汤显祖文化节”,以“满城尽唱《牡丹亭》”为主题,活动期间还举办了“班春劝农”典礼、昆曲大奖赛、汤显祖文化艺术展等妙趣横生的活动。文化节还将当地的“七月会”和“班春劝农”进行了有机整合,不仅充分调动了当地民众的热情,也将多个分散的活动化作大活动的不同环节,既扩大了影响,又节约了经费。活动期间,嘉宾、媒体云集,四里八乡的乡亲都来了,人山人海。“这是我们当地的重大节日,是政府为我们提供的文化生活。”淤溪一位村民踮着脚尖边看边说。当地的许多民间艺人、传习学校的孩子们也热情洋溢,在他们看来,这是对他们的巨大认可。
遂昌县委书记杜兴林说:“汤显祖文化是遂昌最具特色的地域符号,本次文化节不但是一场亲民、乐民、惠民的盛会,更宣传了遂昌的两大非遗项目,彰显了遂昌的文化形象,促进了对外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