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寻找昆曲复活之路
【作者】 薛庆元
【报纸名称】: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 南京大学 柳梦梅 传承危机 杜丽娘 白先勇 民国初年 《游园惊梦》 “传”字辈
【出版日期】2005.05.30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文化觉醒:$$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 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 青。”古人爱看《牡丹亭》,如醉如痴,今 天的人同样如此。水袖一荡,诗意全出,当 柳梦梅踏着厚底靴缓缓走出无尽风流的 脚步时,当乐师借一管竹笛吹出如丝般的 绵绵情思时,白先勇醉了,所有在场的观 众都醉了……$$ 5月,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带着由他 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来到古城南 京,在南京大学首演之后,又于5月下旬 在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九场。据记者了 解,青春版《牡丹亭》注重“情”字,贴近 原作的“情至”、“情真”,不同于过去的 《牡丹亭》。传统《牡丹亭》共有55折,青 春版《牡丹亭》只选留27折,分上、中、下 三本,总演出时间需9小时,基本保持原 剧情完整。此外,传统版本偏重杜丽娘,以 旦角表演为主。而青春版《牡丹亭》,还原 汤显祖原著精神,加强小生柳梦梅的戏, 生旦并重,不仅塑造了一个多情的杜丽 娘,也塑造了一个不畏权势、敢于抗争礼 教的傲骨书生。$$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由于表 演的是古老的昆曲,因此在演出前,许多 业内人士担心年轻观众会“坐不住”。可 是,现场的情形却让人十分惊讶,不仅没 有人中途退场,而且在长达3小时的首场 演出中,台下观众的掌声达20余次。首场 结束后,仍有许多年轻人在讨论剧情、演 员。南京大学一位大二的同学说:“这是 我第一次看昆曲,只是想看看它是什么样 的,但没想到,一下子就被镇住了。原来昆 曲这么美。”$$ 演出结束后,记者采访了江苏省昆剧 院的助理王斌。王斌告诉记者,这次大戏 连演,反响如此之好,让他也有些意外,如 此火爆的情况,在南京以前的戏剧演出中 是没有的。他还告诉记者,此次青春版 《牡丹亭》不仅在南京演出,此前,北京大 学、南开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名校已有 过演出,南京只是十大名校行的其中一 站,而且,香港、台湾也在计划中。$$ 事后,记者在做了一些调查后发现, 昆曲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然而,从 上个世纪初,便一直存在着传承危机。到 了民国初年,几乎消失于中国舞台。2001 年5月18日,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授予 “世界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正 当昆曲的传承面临危机时,青春版《牡丹 亭》却像一股旋风席卷全国,从一定程度 上,算不算是文化上的一种回归呢?每个 民族都有一个集体的文化意识,虽然人们 生活在现代化的都市里,但是文化这种东 西,不知不觉,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一旦 看到了,很容易产生一种共鸣。青春版 《牡丹亭》开启的正是国人心灵深处的这 种文化共鸣。$$ 文化反思:$$ 传统昆曲何去何从$$ “忙处抛人间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 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昆曲的确是非常美丽的,扮相俊美, 唱词与唱腔唯美,意境悠远。特别是青春 版《牡丹亭》,将现代舞台与古典艺术相 结合,视觉上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吸引 了年轻人,可说是所到之处掀起一股“牡 丹亭”的旋风,一时间“牡丹亭”似乎成 了最流行、最有文化的词汇。$$ 青春版《牡丹亭》在南京大学上演之 时,南京东南大学的大礼堂内也在上演江 苏省昆剧院的传统《牡丹亭》,虽然表演 也很精彩,但由于年轻人对老剧的不了 解,与青春版《牡丹亭》相比,受欢迎的程 度并不热烈。同样是《牡丹亭》,为何会有 如此差别?$$ 记者走访了南京大学戏曲研究专家 俞教授。据介绍,昆曲距今已有600多年 的历史,曾经独霸中国剧坛200年,历史 十分辉煌。但是,昆曲一直面临着传承危 机,甚至都快成了博物馆的标本。此次青 春版《牡丹亭》却走出了与传统昆曲不 同的道路。不找名角,单挑扮相俊美的年 轻演员担当主演,打造了别样的《牡丹 亭》。$$ 但俞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就 是昆曲依然面临着危机。青春版《牡丹 亭》获得如此的成功,媒体对它的宣传 也是原因之一。一路走来,青春版《牡丹 亭》的宣传沸沸扬扬,其中,看戏是出于 好奇,还是出于对昆曲真正的爱,都得让 人考虑一番。所以青春版《牡丹亭》是否 能让古老的昆曲重新焕发青春,还有待 市场的检验。$$ $F相关链接$E $T昆曲与《牡丹亭》$$ 昆曲是我国戏剧剧种之一,始于明 朝万历年间。在历史上,昆曲曾经独霸 中国剧坛200年。然而,由于人才凋零、 观众断层、传统剧目流失严重等原因, 从上个世纪初,便一直面临传承危机。 到了民国初年,几乎消失于中国舞台。 幸亏有心人士在苏州成立“昆曲传习 所”,训练出一批“传”字辈的优秀演 员,昆曲才得以传下来。2001年5月,昆 曲艺术被联合国授予“世界人类口头遗 产和非物质遗产”。$$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经典著作,根据话 本《杜丽娘记》(《宝文堂书目》)改 编,共计55出,昆剧代表剧目。该剧的 许多折子戏为舞台之典范:《闹学》《游 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 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 魂》等流传甚广。$E$$ $F青春版《牡丹亭》主创人员简介$E $T白先勇(制作人/剧本整 编):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 子,台湾著名作家。擅长描写新旧 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作 品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多部作品改编成电视、电影、舞台 剧,在世界各地放映。曾经制作过 1982年的舞台剧《游园惊梦》 (卢燕、胡锦、归亚蓄等主演)以 及1984年的舞台大戏《牡丹亭》 (徐露、高蕙兰主演)。$$ 俞玖林(柳梦梅的饰演 者):隶属于“苏州昆剧院”的“小 兰花班”,目前拜师于昆曲“传”字 辈汪世瑜门下。$$ 沈丰英(杜丽娘的饰演 者):隶属于“苏州昆剧院”的“小 兰花班”,目前拜师于昆曲“传”字 辈张继青门下。$E
- 1、白先勇苏州盯排《牡丹亭》 作者: 年份:2004
- 2、昆曲、烟与女人的眼泪——《游园惊梦》评析 作者:伍棵树 年份:2002
- 3、青春版《牡丹亭》戏外戏 作者:王寅 年份:2004
- 4、白先勇:把《牡丹亭》送到美国 作者:李冰 年份:2004
- 5、白先勇:我要让昆曲“曲高和众” 作者:杨江波 年份:2008
- 6、桂林书市上的白先勇 作者:黄莺 年份: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