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勇敢地做下去 ——看“青松版”昆曲《牡丹亭》

勇敢地做下去 ——看“青松版”昆曲《牡丹亭》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7.1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文化报

【出版日期】2011.07.14

【版次】第6版(艺术)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

谢忠军

6月19日晚,笔者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观看了苏州昆剧传习所排演的传统昆曲《牡丹亭》,与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相对,这次演出被称为“青松版”《牡丹亭》,因为导演是83岁高龄的名导顾笃璜,杜丽娘由“传”字辈艺人高徒马瑶瑶饰演,顾笃璜表示:“我们只崇尚一个‘传’字!”意在将昆曲传统谦恭传承。

《牡丹亭》讲述的是一个勇敢做梦并寻梦的女子的故事。要了解和同情杜丽娘的这种勇敢,须先了解她所遭遇的困境。杜丽娘自幼被礼教的教条紧紧束缚着,繁冗的礼数首先束缚着她的身体,白天睡一会儿就算违反家教,眼睛看见一对花、一对鸟都被严格规避。教条也规训着她的认知和情感,“关关雎鸠”也无外乎只有“后妃贤达”一种解释。杜丽娘就像一株被礼教的藩篱绑架的植物,艰难生长。但是,当她走进后花园,看见“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不禁惊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她那纯真自然的天性被生机蓬勃的湖山草树激发出来,她觉醒了,光芒四射,从此她要勇敢地自由幻想,亲身体验,她要爱情,她要快乐。至于她在潜意识中做梦,又亲自去园中寻梦,都是她觉醒后付诸的行动了。

实际上杜丽娘的觉醒是破解了一个难题,即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人应该怎样活着。最后她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潜力,勇敢地选择了要活生生地活着,而不是死一般地活着;要做有情人,不做活死人。

杜丽娘梦中邂逅了柳梦梅,而汤显祖则在现实中创作了《牡丹亭》。做梦和艺术创作都是人的精神领域最活跃、最自由的实践形式,汤显祖正像他笔下的杜丽娘一样,勇敢地梦想着,追寻着。

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思想上继承了王守仁哲学的积极因素,抨击渐趋陈腐的程朱理学;文学思想上反对复古思潮,提出文学创作“立意”的重要;同时汤显祖一生阅遍官场的拉帮结派、倾轧陷害,历尽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但是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抗争意识。他有4次中进士的机会,但因不愿依附权贵而放弃,保持了独立的人格和高洁的品行,正如他自白的那样:“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在贬任浙江遂昌知县时,去钳剭(杀戮),罢桁杨(一种刑具),减科条,省期会,建射堂,修书院,还释放监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在今天,我们能够较容易理解,汤显祖绝不是恃才傲物、放浪形骸、故作惊人之举,他是在做一场大梦,这梦中是一个没有杀戮和酷刑、文化昌明、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他的一切社会理想都勇敢地通过文学创作自由驰骋,他的一切人生梦想都勇敢地在《牡丹亭》上放飞,他是一位勇敢的做梦者!

从汤显祖的大梦和昆曲《牡丹亭》的惊梦开始,600年而下,一梦未醒。因为600年间,无数上层知识分子、昆曲艺人、普通民众都沉醉在昆曲这种美丽的梦境中,形成了中华文化中一条承续不断的文化脉络和精神流脉,那就是昆曲艺术典雅唯美而又不脱离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民族传统和精神在昆曲中世代相传。

近一百年间,传统文化遭遇挫折,昆曲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是,中国文化中总有那么一种文化基因在危难时刻起死回生,总有那么一批人在僵死之境力挽狂澜。经过各方努力,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从此掀起了中国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热潮。像苏州昆剧传习所这样的昆曲传习所坚守近百年,重新释放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传”字辈的老艺人们重新登台、授徒;83岁的顾笃璜重新执导;在美国的马瑶瑶回来了,重操昆曲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田青和顾笃璜导演在苏州不谋而合:要把纯正的昆曲传下去!

“传”,这不是一夜之梦,而是以600年为度量单位的文化之梦,看来这群人会勇敢地做下去。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