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舞劇《牡丹亭》絕對是個創新

舞劇《牡丹亭》絕對是個創新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2.22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先驱报

【出版日期】2013.02.22

【版次】第D04版::讀者文菀

【入库时间】20130330

【全文】

亞太文化交流中心主席張培軍先生贈我兩張舞劇牡丹亭的票。我對舞蹈一竅不通,這次是陪看——妻罹疾稍轉穩定在休養中,她對舞蹈很有興趣。在前往劇院的路上,我坐在車的後座,想起10多年前在南京看蘇昆劇團的折子戲遊園驚夢和還魂那幾場戲時,杜麗娘那鶯啼婉轉,纏綿悱惻,如泣如訴的唱腔,說它餘音繞樑,三日不散,並不為過。

夢迴鶯囀,

亂煞年光遍,

更高柱盡沉煙,

拋殘繡線,

恁今春關情似去年。

這平仄,這音韻,是一段採用繞樑過曲牌的昆曲戲詞。而舞劇(也就是啞劇)將怎樣表現杜麗娘和柳夢梅的內心世界呢?進入劇場,猶心存疑慮。

豈料整個舞臺使筆者大飽眼福!直為幸運沒有錯過而大為欣慰。舞蹈演員們的肢體語言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竟如此深刻,細膩,傳神,煽情而動人!每一場獨舞,多人舞和群舞,都緊扣劇情進展而深入。音樂時而輕鬆歡快,時而深沉悱惻,時而亢奮激越。沒有臺詞,沒有吟誦,沒有歌唱,你進入了一個完全不需要語言卻能和情節暢通交流,體會這沉默卻又激情的世界。男女主角柳夢梅(許鵬飾)和杜麗娘(胡琴心飾)的一次次,一場場驚心動魄的雙人舞,推動劇情進入一輪輪高潮。

把牡丹亭這樣一個劇本以舞蹈形式搬上舞臺,絕對是一個大膽的創新。它以嶄新的形式挖掘中國古典文化,劇本本身又是經典,原作者湯顯祖是我國一位偉大的作家和戲劇家,他被海外同行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寫成於十七世紀的封建時代,卻謳歌人性解放,崇尚純真愛情。

《牡丹亭》不僅渲染了理想的愛情觀,而且解讀了豁達的生死觀。解讀了情與生死的關係。劇終時舞臺上升起一幅巨大的字幕: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那蒼勁灑脫的字跡不知出於哪位書法家之手,那是湯顯祖為《牡丹亭》寫的題記。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200多年前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和400多年前的湯顯祖不正是殊途同歸嗎?

這次中國南京金陵藝術團來紐演出,陣容強大,兩個多小時的演出著實賣力,一個比一個更高難度的動作,柔如遊絲,剛若磐石,看得觀眾屏息凝神。

許多設計佈局是匠心獨具的。花園裏的樹木花卉不採用幕布畫,不用幻燈,不用實物,而由演員來扮演。於是百花園中,綠色的草木,絢爛的花朵,都翩翩起舞,襯托了劇中主人公身臨的環境,景色和季節與朝暮。

舞臺藝術,道具設計,聲光電景,特技,統統都是一流的。

場內不少洋面孔。休息時,少不得和他們搭訕。

youenjoyit?

certainly,wonderful!

他旁邊的女士插話說:

ah,amazing!

感謝培軍兄的辛苦奔走,為在紐華人和kiwi請來南京金陵藝術團,謝謝藝術團全體赴紐演員給了我們這頓藝術大餐,把中國舞蹈藝術推向世界,尤其感謝你們改變了我本人對舞劇的無知。如有機會回中國,而又遇上南京金陵藝術團演出,前往爭看沒商量!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