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白先勇:《牡丹亭》是青春颂歌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4.01
【版次】第16版(寻梦)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专访白先勇:
《牡丹亭》是青春颂歌
今年71岁的白先勇,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也是台湾当代作家,创作的短篇小说《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永远的尹雪艳》、《游园惊梦》、长篇小说《孽子》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著。现定居美国。
白先勇说,许多人觉得昆曲死了,没有青春活力,他的青春版《牡丹亭》就是要让昆曲回春。事实上,青春版《牡丹亭》也让白先勇回春,变成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记者:策划青春版《牡丹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白先勇:找到适合的男女主角。俞玖林是我做讲座找演员示范时认识的,他上妆前样子很平凡,但一上台就绽放光芒,而且他真假音转换顺当、清亮、干净,是块璞玉。沈丰英是我在苏州昆剧院见到的,我初看她的演出,就觉得她台风稳健,有大家闺秀气质,而且眼角留情,是我心目中的杜丽娘。老实说,如果没有遇上俞玖林和沈丰英,我大概就不做青春版《牡丹亭》了!
记:昆曲至今已有400年历史,你觉得这样一个古老的剧种,还适应现代社会吗?
白:绝对适合。我觉得昆曲是结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艺术,表现的正是艺术之美,是一种诗化美学。昆曲生命也是常青的,它剧种虽老,却不表示它的演出就老化。
记:这么多昆曲剧目,为什么你偏爱《牡丹亭》?
白:因为《牡丹亭》歌颂生命、青春,像剧中杜丽娘对青春的醒悟,生命的焕发,就是一首青春颂歌。
记:这些年来全世界似乎有一股《牡丹亭》热,除了你的青春版《牡丹亭》,之前陈士争也曾导过全本《牡丹亭》(该戏曾于2002年在华艺节演出),上海昆剧院也制作9小时《牡丹亭》。这些演出你可曾看过,对它们有何评价?
答:这些演出我都看过,但我不想批评太多,只能说我的《牡丹??》是正宗、正统的。很多人都被青春版《牡丹亭》“青春”这两个字误解了,所谓青春化,其实是恢复正宗、正统、正派的昆曲形式,将昆曲revival(复活),rejuvenate(注入活力)。它不是把昆曲改成新戏或将它现代化。像陈士争的《牡丹亭》就嫌正规性不足,有太多昆曲外的民俗性元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