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文化现象研讨会综述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文化现象研讨会综述

作者:詹怡萍 出版日期:2006.06.06 点击数:0

【作者】 詹怡萍

【报纸名称】:文艺报

【出版日期】2006.06.0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青春版《牡丹亭》于2004年4月完成了重新排演,两年间巡演于两岸四地,演出多 达66场,2005年4月8—10日和2006年4月18—20日两度来到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出,引 起海内外戏曲界和文化界的很大反响,尤其是在青年观众群、青年学子观众群引起昆 曲和《牡丹亭》热潮,成为新世纪·种新的文化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此于2006年4月 21日举办了“昆曲青春版《牡丹亨》文化现象专家研讨会”,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 研讨。$$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参加了研讨会并作了讲话。他谈到,青春版《牡丹亭》 两年来在两岸四地,尤其是在两岸四地的高校巡演,引起广大青年学了和社会各界青 年观众极大的关注和喜爱,从事戏曲事业的人们而对这样的现象都会非常兴奋。《牡丹 亭》虽然有过多种版本的改编演出,也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欢迎,但就与青年学生、青年 观众的结合而言,青春版《牡丹亭》引起了最大程度的反响,从这一点上说,这部戏是非 常成功的。戏曲理论界很有必要对这一现象作出深刻的研究。$$ 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着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及其所催生的文化现象展 开了热烈的研讨,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该剧的成就作了学术定位。薛若琳研究员把 昆曲的历史分成七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是昆曲的一次创新,其中第七次创新就是2001 年昆曲成功“申遗”以来出现的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代表的新的昆曲创演高潮。邓绍基 研究员认为该剧在今天走人大学校园、走入青年学生,蔚为时尚,完全带有新世纪的历 史特点,翻开了昆曲演出史新的篇章。周育德教授认为,昆曲发展的历史是充满改革的 历史,改革使它在四百年前出现“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文化现象,改革又使它在今天 成为新世纪的时尚。$$ 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剧的创演是对传统艺术继承与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季国平先 生称它是现代人对于传统经典名剧和昆曲遗产的一次现代舞台实践,秦华生先生称赞 该剧对继承和创新两方面的度把握得很好。丛兆桓先生认为该剧在继承昆剧本体艺术 特点的基础上,从主创人员的主导思想到演出样式、总体面貌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的改 革和创新,让观众既感受到传统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又体会到创造的成果随处可见。 全剧在舞美设计、音乐效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充满着简洁、明快、流畅、清丽的艺术感 染力,载歌载舞,美轮美奂,使广大观众获得了心理、情感和视听的极大满足。专家们在 全面肯定青春版《牡丹亭》成绩的同时,也诚恳指出,该剧要成为昆曲《牡丹亭》演出史 上的艺术经典,还需要更深刻地挖掘原菩人物的内心世界。刘厚生先生认为杜丽娘应 该是性格开朗、表情外露的一个青春少女;周传家教授认为梦中杜丽娘的表演应当是 完全自由、冲决现实的,而梦中的柳梦梅则是杜丽娘内心世界的外化。周育德教授指 出,“惊梦”之“惊”是导致杜丽娘精神抑郁终归“离魂”的根源,该剧的处理还很不到位。 王馗博士则提出,当我们用现代人的天照重新解读《牡丹亭》时,不仅仅要看杜丽娘和 柳梦梅两个主要人物,也应该看到现代人对陈最良、石道姑等配角的重新认识,比如 《道觋》一折中石道姑的唱词饱含着人性扭曲的凄凉和痛苦,但此本现在的处理显得草 率。$$ 马也研究员认为这是一部由青年演员承载的文化经典;安志强先生认为“青春版” 的本意应当是现代人用现代视角来讲述一个古代人曾经用古代的视角讲述的故事;何 玉人研究员认为“青春版”意味着戏曲艺术精神的青春、民族传统艺术精神的青春。王 馗博士则认为“青春版”的内涵当为今天这个年轻的时代所特有的意蕴,它不是声光电 的种种堆砌,而是用最适合的方式来体现最适合的精神的要求,让观众用现代人的眼 光看到一种现代人的表达形式。$$ 青春版《牡丹亭》是产生在中国昆曲艺术作为非物质遗产受到全国乃至世界普遍 认知和保护背景下的一部昆剧作品,所以这一文化现象中的核心概念既非“青春版”, 也非《牡丹亭》,而是成为非物质遗产的“昆曲”。因此,研讨会从这一文化现象引发出更 为深刻的问题——我们今天对非物质遗产应当保护什么以及如何保护,青春版《牡丹 亭》等昆剧作品应当向观众展示怎样的昆曲艺术。曲润海研究员从昆曲团体、人才、剧 目、品牌、资料、场地等方面全面总结了建国以来昆曲保护的成果;王中忱教授、谭志湘 研究员提出保护非物质遗产、保护传统艺术面临着继续培养观众、提高观众鉴赏力的 问题;刘祯研究员认为青春版《牡丹亭》文化现象的产生,缘于国家经济、文化等综合国 力的发展,对人们的审美选择产生了返璞归真的影响,是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的一种 表现,这是艺术的回归,当然从这一现象中既要看到青年观众与古典昆曲艺术之间的 契合,也应看到传统经典艺术与当代青年观众,即使是青年知识分子观众之间,仍然存 在相当的距离,有待昆曲艺术的从业者去努力消除。郭英德教授提出“名著、名人、名 牌”是构成这一文化现象巨大影响力的三个关键词汇;邹红教授认为青春版《牡丹亭》 的制作就是引入精品意识、市场意识、文化意识等现代娱乐艺术理念的成功范例。$$ 有专家认为,名人,效应无疑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成功创演、传播的关键因素之 一。白先勇先生作为著名现代文学家、美籍华人文学界领军人物,对昆曲青春版《牡丹 亭》的全面介入,以强劲的名人效应为该剧树立起一个牢固的品牌,使之成为这一文化 现象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对艺术的独到追求,渗透在舞台的每一 个角落,通过舞美的设计、音乐的旋律、演员的表演向观众传送着传统文化无限魅力的 熏染。$$ 一天的研讨会分别由刘祯、贾志刚主持。青春版《牡丹亭》总导演、 艺术指导汪世瑜先生和艺术指导张继青女士以及剧院、剧组部分主创 人员也出席了研讨会。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 文化报》《文艺报》等十余家在京的新闻媒体也出席了研讨会。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