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热后的思考
【作者】 罗慧林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6.02.1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2005年,戏曲界一个热点事件是白先勇先 生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高校巡演获得 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不是可以说昆曲的热潮已 经来临,昆曲已走向大众,可以和流行音乐抗 衡?有些人这样乐观估计,我想,我们还是要报 以低调的冷静。$$ 不可否认,青春版《牡丹亭》对于昆曲这“阳 春白雪”的高雅艺术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可是,当我看到许多文科或者理科的学生们涌 向舞台,像对待流行影视明星和流行歌手一样 崇拜青春版《牡丹亭》和它的演出人员时,我有 些担心,演出如果过分热烈,不见得就是好事。 在“热”的背后是不是还有一些非昆曲的因素在 起作用。自然,这个版本唱词优美,画面精致,服 装雅致,色彩清丽,布景宜人,确实洋溢“姹紫嫣 红”的青春气息。但是这次昆曲演出成功主要还 是青春气息(演员年轻俊美)、白先勇先生和让 人激动的爱情母题。白先生是《牡丹亭》策划人 和制作人,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担任导 演,但是人们印象最深的是白先勇先生。所有的 宣传和命名中都这样写到:“白先勇青春版《牡 丹亭》”,白先勇、青春、牡丹亭是三个关键词。白 先勇先生是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高校有广大 的受众,白先勇先生写过《游园惊梦》,是大家熟 悉的。这个因素是吸引大家来观赏《牡丹亭》的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牡丹亭》的爱情故事又是 著名的经典爱情,而“青春”、“爱情”这些激动人 心的口号,既是形式策略也是宣传策略,大大推 动了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成功。在青春版《牡 丹亭》在南京宣传和演出期间,恰逢东南大学举 行“中国文化节”及“昆曲传播月”系列活动,江 苏省昆剧院在东南大学演出精华版《牡丹亭》, 票价价位比青春版《牡丹亭》的低很多,著名昆 曲表演艺术家石小梅等主演,比青春版《牡丹亭》两位年轻 的演员演出本色,在演出后举行的“戏曲名家昆曲学术研讨 会”上,专家们称赞石小梅演艺“炉火纯青”,他们认为江苏 省昆剧院的演出“很成功”,“是一次‘破天荒’的演出”。但是 年轻的同学们更被“青春”和白先勇所吸引了,出现争相购 买甚至买不到票观看青春版《牡丹亭》的局面,相比之下,江 苏省昆剧院在东南大学演出的精华版《牡丹亭》没有那样热 烈。这一现象也正说明了白版《牡丹亭》处于一种流行和时 尚的位置,在短期时尚的背后,我们还要保持冷静的心态。$$ 一方面,传统和现代并不是分裂对峙的,如果调动各种 积极因素,时尚、年轻、流行和古典、经典是可以很好地结合 的,经典文艺面对时代变迁要主动参与,调整视角,青春版 《牡丹亭》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另一方面,流行和时尚是一 个较好的入口,但是并不意味着古典艺术的青春就立刻来 临,白先勇说青春版《牡丹亭》“这部戏曲调动现代手段,但 不会丝毫干扰古代意涵”。然而,在结合传统和现代中如何 让昆曲保持“原汁原味”的高雅趣味也是创新中的难题。无 论如何,通过这次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演出,激发许多年 轻人对昆曲的兴趣,但是真正的推广还是一个细水长流的 过程,可能还要在相应的院系开设昆曲课,办昆曲爱好者协 会,培养一群有着真正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昆曲“票友”, 这样才能让昆曲真的走向繁荣。否则,一些理科生在看青春 版《牡丹亭》时,不看华美细腻的唱词,而都选择观看简化了 的,失去古典韵味的英文翻译,那么青春版《牡丹亭》带给他 们的仅仅是进行一次视觉享受,仅获得“视觉快感”,而没有 深入到“视觉美感”的体验,他们也未必真的能领略那旖旎 多姿的昆曲的菁华。$$ 仅仅一次热闹不能意味昆曲热真的来临,它的很多经 验值得其它昆曲社团借鉴。充分利用这次青春版《牡丹亭》 流行的机会,借鉴它的成功经验,激发年轻学子对古典艺术 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古典艺术修养,这样昆曲才会真的从一 阳来复走向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