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青春版《牡丹亭》与“戏曲进校园”

青春版《牡丹亭》与“戏曲进校园”

作者:沈不沉 出版日期:2005.08.06 点击数:0

【作者】 沈不沉

【报纸名称】:温州日报

【关键词】 牡丹亭 白先勇 戏曲 苏州大学 座谈会 流行歌曲 演员 昆曲 温州师范学院 台湾作家 

【出版日期】2005.08.0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今年5月,我赴台湾参加“昆曲国际学术 研讨会”期间,听到由台湾作家白先勇策划的 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高 校演得非常火爆的消息。当时白先勇正在台 北,会议曾邀请他来对《牡丹亭》的演出情况 作一介绍,不巧他正患重感冒无法到会。7月 上旬,苏州举办“第二届昆曲国际学术研讨 会”,会议组织的专场演出中就有青春版《牡 丹亭》,不同的是把原先需要3个晚上才能演 完的27场压缩为一个晚上演出的9场。这场 演出比较吸引人的地方是,所有演员都处于青 春年华,扮相俊美亮丽,唱腔优美流畅,对青 年观众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虽然从专业角度 看,也并非至善至美无懈可击,但对于那些对 戏曲还非常陌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 好的艺术享受。$$ 会议结束前一天中午,白先勇先生设宴招 待全体与会代表,并邀请我们参加当天下午在 苏州大学召开的“青春版《牡丹亭》座谈会”。 会上,一些学者介绍了《牡丹亭》在北大、清 华、同济、苏大等高校的演出情况,观众反响 极为热烈,所有的戏票全都是师生自己掏腰包 买的,每张票价在100至200元左右。说实 话,对于他们的介绍,此前我也见过一些类似 的报道,心底总是将信将疑。戏曲在近10余 年中的全面滑坡已成定势,在多元文化的冲击 下,年轻一代对戏曲日益疏远,岂是一个青春 版《牡丹亭》所能挽救得了的?$$ 近两年来,温州文化部门也曾组织过 “戏曲进校园”活动,邀请温州各剧团的顶尖 级演员到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医学院、温州 实验中学等学校作深入浅出的讲座,对戏曲 音乐结构、服饰、化妆、表演特点等进行启蒙 式的演绎。每次都是我主讲,而且还特别邀请 在全国反响极大的《张协状元》的主要演员与 师生见面并当场表演。虽说现场效果较好且掌 声热烈,但总体规模较小,没有引起全校普遍 的关注,更谈不上轰动了。$$ 白先勇送我一张题作《征服》的光盘,其中 记录了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清华、南开、 南京、同济、苏州等高校演出的盛况,由苏州大 学人文学院传统文化研究所跟踪拍摄。比如上海 同济大学一座可坐2700人的老式礼堂座无虚席, 走廊上还站了许多人;苏州大学可容纳2300人 的礼堂,演出时正值酷暑,没有空调,那么多人 挤在一起摇扇子,自始至终没有一人离席。如此 火爆的场面,使我不得不信。这种近乎狂热的轰 动效应,在中国近20年来的戏曲票房中是极为 罕见的。$$ 青春版《牡丹亭》取得 如此辉煌的成功,谜底究竟 在哪里?后来,曾参与此事 策划的一位同行告诉我,该 戏在进校园以前,经过较长 时间的酝酿、包装、造势等 步骤,在宣传方面有较大投 入。先是由专人到学校举行 讲座,通过图片、视频的演 示以引起共鸣;接着由剧组 人员包括白先勇亲自来到校 园召开座谈会,鉴于白先勇 的知名度与由此推动的煽情 效应,造成了强烈的心理悬 念,使青春版《牡丹亭》进 校园成为全校师生的热烈期 盼……$$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 功,似乎也给了我们一种启 示,戏曲本身的艺术魅力是 永恒的,它是一颗蒙尘的明 珠,在鱼龙混杂的多元文化冲击下,它的光辉 被掩盖了。当追星成为一种时尚,流行歌曲以 排山倒海之势压向校园,而社会传媒又不遗余 力地推波助澜的情势下,传统戏曲想要平平淡 淡地进入校园,根本无法与流行歌曲相抗衡。 白先勇的成功,说到底是一种广告效应,采用 的手法与流行歌曲对歌手的包装并无二致。$$ 揭开这个谜底之后,终于眼前一亮。我们所 搞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比起白先勇的青春版 《牡丹亭》来,宣传力度显然偏弱。我们仅是与 校方的行政领导打了招呼,却没有深入到学生中 间,特别是没有深入到学生的一些业余兴趣小组 去宣传和发动,许多学生都不知道有这样一种活 动。温州“戏曲进校园”的影响面不广,收效不 大,与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相比,自然是 难以望其项背了。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