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上昆《牡丹亭》“险”中求精

上昆《牡丹亭》“险”中求精

作者:张裕 出版日期:2003.06.06 点击数:0

【作者】 张裕

【报纸名称】:上海文汇报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上海昆剧团 柳梦梅 人物情绪 社会现实意义 汤显祖 爱情主线 现代剧场 悲剧意味 

【出版日期】2003.06.0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非典”的阴霾逐渐散去, 在春末夏初的姹紫嫣红中,上海 昆剧团的艺术家们又忙碌在排练 场上,精心打造入围“国家舞台 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的上下 本《牡丹亭》。一个做了400年的 旖旎旧梦,又将再一次沉醉在新 世纪的轻风里。昨天,记者采访 了上海昆剧团团长、昆剧表演艺 术家蔡正仁,获悉了《牡丹亭》 的修改方案。$$ 2000 年初,汤显祖55出的 《牡丹亭》被上海昆剧团改编成3 本35出的经典版。首演时,《牡 丹亭》以其精当的剪裁、精湛的表 演、精彩的内容、精美的布景,在 戏曲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去年年 底,《牡丹亭》从160台剧目中脱 颖而出,入围文化部“国家舞台艺 术精品工程”候选剧目,成为这30 台候选剧目中唯一一部昆剧作品。 这次修改,把原先堪称经典的3本 压缩为两本22出,实可谓“险” 中求精之举。蔡正仁认为,主创人 员将力求达到剧本、演员、舞台的 “三精”,呈现给观众一台美不胜收 的精品《牡丹亭》。$$ 剧本──全中见“精”。作为 戏剧大家汤显祖最具代表性的作 品,《牡丹亭》不止一次被搬上 舞台。与一般版本只演到杜丽娘 “回生”不同,经典版昆剧《牡丹 亭》将原著最后一出《圆驾》作 为结尾,展现了杜丽娘重生之后 较完整的情节。蔡正仁认为,这 是对原著精神的首次完整解读, 杜、柳的生与死被放在广阔的社 会背景下来展现,因而提升了作 品的社会现实意义,在看似平常 的大团圆中,却可以体味深层次 的悲剧意味。$$ 这次修改,编剧王仁杰抓住 杜丽娘与柳梦梅完整的爱情主线, 对剧本作了大胆压缩。原先三本 中的《训女》、《慈戒》、《写 真》、《旅寄》、《缮备》、《旁 疑》、《秘议》、《淮警》、《急 难》、《寇间》、《折寇》、《闹 宴》等折子,基本已被删减,其 精华则保留在其他折子中。如 《训女》中一些必要的情节交代, 被保留在了《闺塾》中;《旁疑》 中的部分精彩念白,则被吸收到 《盟誓》中。$$ 制作──大中见“精”。经典 版《牡丹亭》的舞美,气势宏大、 古朴中见新意。但由于舞美是分 本设计,因而上、中两本在舞台 风格上有细微差别。这次的舞美, 首先统一了全剧的舞台风格,使 之更为写意,并追求“大而精、 古而新”的现代剧场效果。如 《游园》的布景,还出现在《寻 梦》、《玩真》、《回生》等场景 中,但4次人物情绪不同,舞美 也将随着人物情绪的变化而作调 整。同一场景中,如杜丽娘游园, 舞台也随着人物心情的变化而作 动感的变化。另外,此次舞美还 加入了国画元素,来烘托全剧古 雅的风格。$$ 演员──齐中见“精”。此次 3组杜丽娘和柳梦梅分别由沈昳 丽、张军、李雪梅、岳美缇、张 静娴、蔡正仁等表演艺术家和青 年演员担纲主演。扮演杜宝的计 镇华、扮演石道姑的刘异龙、扮 演陈最良的张铭荣、扮演判官的 方洋等也都是著名的昆剧表演艺 术家。再加上倪泓、吴双、符凤 珑等优秀青年演员,该剧可谓囊 括了上海昆剧团老中青演员中各 行当的翘楚。$$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就像杜丽娘对柳梦梅的深情,昆剧 《牡丹亭》也是每一个昆剧人永远 抹不去的情绪。蔡正仁说,重排 《牡丹亭》,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积 累和感悟,大家都全力以赴,期待 再次修改的《牡丹亭》在新世纪里 闪耀更加灿烂的光彩。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