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唯美征服高端客人 厅堂版《牡丹亭》票房540万

唯美征服高端客人 厅堂版《牡丹亭》票房540万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4.1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侨报

【出版日期】2009.04.10

【版次】B09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

【本报讯】有着600年历史的皇家粮仓内,丝竹之声悠然响起,笛师缓步穿过观众席走到舞台区……时光似乎就在这一瞬间,跳回到7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少女杜丽娘在花园中独自惆怅。厅堂版《牡丹亭》中的这一幕,已经在北京南新仓演出超过200场。

厅堂版《牡丹亭》首演于2007年,宣称“要回归昆曲原生态的演出形式”。观众可以在皇家粮仓里先吃牡丹宴,菜名都是昆曲的曲牌名,后赏经过浓缩的《牡丹亭》。

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谁也没有想到它居然能演200场。

第一排1980元人民币,最后一排580元,要享受独立的观剧空间,可以选择12000元的包厢。这个价格一出来,舆论一片哗然,认为不会有什么前途。

投资方解释,一台演出的成本是3万元,仅有50个座位,票价低就没办法生存。

为了寻找相应消费人群,他们大胆决定前10场演出全部免费,被邀请前来的都是文化界、演艺圈、驻华大使、高级白领等高端消费群体。这种方式,让厅堂版《牡丹亭》迅速形成口碑效应。据介绍,大部分时间上座率能达到八成左右,迄今为止的票房收入达到540万元人民币。

“我看了好几回。但是,每次看到演出最后落下的花瓣雨和那些飞舞的蝴蝶,还是特别感动。”主持人马东对戏里戏外营造的氛围深有感触。当收藏家马未都听到那些蝴蝶都是真的时,惊奇了半天。

昆曲是唯美的艺术,而厅堂版《牡丹亭》的演员是十七八岁的俊男美女,一举一动青春可人。舞台两侧是透明的大鱼缸,数尾锦鲤缓缓游动,恰好契合了昆曲那慢悠悠的水磨腔。学者于丹认为,能够在这样一个唯美的环境里安安静静地欣赏一个唯美的故事,对于许多压力过大的高收入人群来说是最好的放松方式。牛春梅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