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英伦牡丹开——青春版《牡丹亭》欧洲巡演纪实

英伦牡丹开——青春版《牡丹亭》欧洲巡演纪实

作者:白先勇 出版日期:2008.08.28 点击数:0

【作者】 白先勇

【报纸名称】:南方周末

【出版日期】2008.08.28

【版次】文化

【入库时间】20130730

【全文】

英国人的眼泪是不轻易流的,他们以冷静理性自许,“不流血革命”只有在英国才会发生。是中国昆曲的美及汤显祖《牡丹亭》的至情,把英国人感动得掉泪!

2008年雅典艺术节上张贴的青春版《牡丹亭》海报

2008年6月8日在萨德勒斯韦尔斯剧院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后全体演员与白先勇先生一同向观众谢幕

剧评人大卫·道吉尔(David Dougil)在剧评中赞美《牡丹亭》的舞蹈身段“美妙高贵”,水袖动作“干净利落”、“表情丰富”。许培鸿/摄

2008年6月8日在萨德勒斯韦尔斯剧院演出青春版《牡丹亭》时观众起立喝彩

白先勇与英国汉学界的巨擘霍克斯(David Hawkes,左)、牛津大学现任中文系主任布鲁克(Timothy Brook,中)合影。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名满天下,他说“《红楼梦》里也有《牡丹亭》呀”指的是《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走过梨香院听到伶人演唱《牡丹亭》那一段

白先勇留影于萨德勒斯韦尔斯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海报前(2008年6月3日)许培鸿/摄

古老的昆曲大戏越过大西洋登陆英国在欧洲第一次亮相

没想到6月在英国竟也是牡丹盛开的季节,伦敦街上的花店里一球球国色天香的富贵花,姹紫嫣红,正在恣意绽放,原来牡丹在英国亦能开得如此灿烂。6月8日星期天下午青春版《牡丹亭》在伦敦演出最后一场,杨佳玲博士兴冲冲走进花店里一口气买下五大束粉牡丹,谢幕时献给演员,庆祝《牡丹亭》在英国演出成功。

这次青春版《牡丹亭》赴欧洲巡演,先在英国伦敦演出两轮六场,然后到希腊雅典演出一轮。伦敦首演是作为“时代中国”(China Now)的一项节目,“时代中国”是有史以来中英两国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半年间在英国各地举行上百场中国各种表演艺术、电影、画展等,青春版《牡丹亭》被选中在伦敦享有辉煌历史的萨德勒斯韦尔斯(Sadler’s Wells)戏院演出两轮,算是“时代中国”的重头戏。这是青春版《牡丹亭》在欧洲第一次亮相,而又是在世界戏剧之都的伦敦登台,意义重大,对这出戏,对我们全体创作人员的制作概念,甚至对昆曲的艺术美学,都是一次国际标准的考验。

其实,两年前的2006年9月,青春版《牡丹亭》赴美国西岸巡回演出,已造成极大轰动效应,在旧金山湾区、洛杉矶等几处加州大学校区公演12场,场场爆满,观众反应空前热烈,各大报佳评如潮,昆曲首次在美国得到学术界及文化界的认可及推崇,论者认为是自梅兰芳1930年赴美巡演以来,中国传统戏曲在美国所造成的最大的一次冲击。美国本来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对外来文化比较容易接受,加州尤其与中国文化接触频繁,青春版《牡丹亭》在加州巡演,能引起美国观众如此巨大的回响,其实不算太过意外,但这出9个小时的昆曲大戏越过大西洋登陆英国,这个有六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是否也能感动一向自负眼界甚高的伦敦英国观众,并让他们心悦诚服?6月3日开演以前,说实话,我心中也没有十分把握。

伦敦观众好戏看多了目光挑剔,英国大报的剧评标准更是严厉苛刻

我有20年没有到伦敦了,这些年伦敦变得愈加繁荣,“日不落国”的鼎盛时期,伦敦曾是世界政治权力的中心,如今大英帝国没落了,伦敦却仍旧能够保留住一份皇家气派,自有一番雍容矜贵。英国人对他们盎格鲁-萨克逊民族文化传统抱着一种坚信不移的自豪,也难怪,英伦三岛竟然在19世纪开创出横跨世界的大帝国来,改变近代人类生态的“工业革命”是在英国发生的,现代物理科学之父牛顿是英国人,各行各业,英国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多不胜数,但是如果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没有诞生莎士比亚,英国的文化恐怕就大为减色,英国人文化优越感的气焰也高不起来了。可是莎士比亚是不世出的伟大天才,他的三十多部剧作写透人性,写尽人生,他是英国人的文神,是英国人最引以为傲的一块文化招牌。莎士比亚这位世界的顶级剧作家,替英国人争足了面子。

英国人一向有看戏的传统,当今的伦敦已经变成世界表演艺术的中心,每天晚上竟有上百场各种表演在大大小小的剧院登台。老字号的“皇家莎剧演出公司”固然在不断上演“莎剧”,这一二十年英国人制作的音乐剧居然引领风骚,《猫》、《歌剧魅影》横扫天下,历久不衰,不知赚进多少英镑。伦敦的观众好戏看多了,目光自然挑剔,而英国几家大报的剧评,标准更是严厉苛刻,据说伦敦观众是凭剧评挑戏看的,所以剧评往往操纵着一出戏的生死大权。在伦敦,一出戏要演出成功,从宣传到演出,须步步为营,一点都马虎不得。

“昆曲义工团”把近两百名亚非学院的教授学生拉进了萨德勒斯韦尔斯剧院

萨德勒斯韦尔斯剧院成立于18世纪,其间历经兴衰,10年前又翻新一次,以舞蹈节目取胜,英国国家芭蕾舞团经常在此演出。剧院古雅,有1500个座位,在伦敦算是一家享有盛名的大剧院了。这次剧院参加“时代中国”,选取节目,十分审慎。早在两年前的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加州巡演,最后一站是圣芭芭拉,剧院派遣他们的执行长兼艺术总监史柏汀(Alistair Spalding)亲自出马赶到圣芭芭拉看青春版《牡丹亭》的中本、下本两场,那次演出效果特别好,观众掌声雷动,史柏汀大概印象深刻,马上决定要把这出戏推荐到英国去。但这样一出9个钟头的昆曲大戏在伦敦演出两轮六场,票场的风险不是没有的。昆曲对于英国观众可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艺术形式,只有二十多年前上海昆剧团到英国演过一出《血手印》,连当地华人观众看过昆曲的恐怕也寥寥无几。6场9000张票,最贵一张47英镑,要卖光压力相当大。剧院为了宣传青春版《牡丹亭》下了大本钱。2007年10月北京国家大剧院开幕试演,青春版《牡丹亭》中选,作为第一出昆曲走进大剧院。萨德勒斯韦尔斯邀请英国四大报《金融时报》、《卫报》、《每日电讯报》以及《都市报》的记者飞到北京看戏采访,四大报纸的记者都深入采访并刊出大幅报道。为了一出中国传统戏曲如此大张旗鼓,在英国恐怕还没有前例。

我本人在演出前一个星期已经飞抵伦敦,据我评估,在英国上演昆曲,有两大区域的观众非常重要:英国学术界各大学的师生,还有华侨及内地港台留学生,这两块区域的宣传仍须加强。抵达伦敦后我马上召开了中文媒体新闻发布会,由中国驻英大使馆协办,来了十几家传媒:BBC中文部、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星岛日报、英中时报、欧洲时报以及中国各大通讯社。这一下大幅新闻报道出去,涵盖了英国甚至整个欧洲的华裔团体,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伦敦首演变成了华人团体的一大“文化事件”。接着我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及牛津大学作了两场演讲,介绍昆曲及青春版《牡丹亭》。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是英国的学术重镇,有庞大的研究亚洲及中国各领域的师生人员。这次青春版《牡丹亭》在伦敦首演,亚非学院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关键人物是杨佳玲博士,亚非学院艺术考古系的教授。杨佳玲毕业于台大中文系,曾参加台大昆曲社,对昆曲的文化意义有深刻认识并有使命感,她不遗余力动员亚非学院的师生为青春版《牡丹亭》作推广宣传,他们组织成一个“昆曲义工团”,把近两百名亚非学院的教授学生拉进了萨德勒斯韦尔斯剧院。

英国汉学界的巨擘、87岁高龄的霍克斯笑着说:“《红楼梦》里也有《牡丹亭》呀!”

伦敦其他大学也有师生闻风而来,尤其是伦敦大学另外一所著名学院伦敦政经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来了三十多位教授学生,远在爱丁堡大学的沈雪曼教授也带了同事和学生到伦敦来看戏。牛津大学的师生当然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了。我在牛津也作了一场演讲并带了演员去作示范。牛津大学是英国高等学府的龙头,这所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学术殿堂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几百年来人文荟萃,雪莱、王尔德、艾略特、奥登这些大诗人、大作家都是牛津人。牛津的“中国研究中心”人才济济,蜚声国际。这次中心的三代掌门人:霍克斯(David Hawkes)、达布奇(Glen Dudbrige),还有现任主任布鲁克(Timothy Brook)在青春版《牡丹亭》首演的晚上,三个人从牛津坐火车赶到伦敦联袂出席。霍克斯教授是英国汉学界的巨擘,87岁高龄,他的《红楼梦》英译本名满天下,我对他说:“您的《红楼梦》译本我在课堂上用了很多年呢。”霍克斯很高兴,笑着说道:“《红楼梦》里也有《牡丹亭》呀!”他是指《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走过梨香院听到伶人演唱《牡丹亭》那一段。青春版《牡丹亭》原本就应该演给像霍克斯教授这种行家看的。

6月3日伦敦首演的晚上,观众中除了学术界人士外,英国文化界如大英博物馆也来了一批人,亚洲艺术部的总监史都华(Jan Stuart)、中国艺术部企划主任金斯宝(Mary Ginsberg)等,这些人对中国文化研究多年并深入了解。我还把旅居伦敦的著名钢琴家傅聪全家都请来一连看了三场,傅聪身着唐装,大概表示他支持这项在英国亮相的中国文化盛宴吧!当晚也有为数不少的内地、港台留学生及华侨,中国驻英大使傅莹也到了,而且事先还下工夫对剧本做了研究,也一连看了三场,她是我见过的对待文化最认真的中国官员了。最后总算满了九成座,一二楼都坐满,大概有六七成是英国观众。首演当然最重要,因为当晚有六十多位中英媒体记者列席,几家英国大报的剧评人也到了,他们的反应决定第二轮的票房。

英国观众看戏真是认真,一个个正襟危坐,看得眼睛都不眨一下

头一晚的戏是重头戏,落在女主角杜丽娘身上,几出经典折子戏《惊梦》、《寻梦》、《写真》都有大段大段的唱腔,尤其是《寻梦》,半个小时的独角戏,而且是空台,有七段曲牌唱腔,对从来没有接触过昆曲的英国观众的确是一大考验。可是戏一开场,观众马上被吸引住了。英国观众看戏真是认真,我看他们一个个正襟危坐,看得眼睛都不眨一下,到了《惊梦》一折,笛声扬起,缠绵婉转,台上男女主角的水袖翻飞,勾来搭去,把观众的心都勾住了,一折唱完,掌声爆起,我心里想:英国人喜欢这出戏!《寻梦》唱完,中场休息,我去跟霍克斯教授打招呼。“美极了!”他赞叹道,他说的是北京话,字正腔圆,霍克斯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北大念过书,跟俞平伯学《红楼梦》,他说他喜欢沈丰英的杜丽娘。霍克斯对《牡丹亭》的感受很能代表当晚的英国观众的看法:这出中国昆曲美极了!大英博物馆亚洲艺术总监史都华本来只打算看第一本,看完头本她兴奋得忘乎所以,赶快去买第二本的票。她看得非常仔细,舞美服装的细节一点也没放过,男主角柳梦梅在《言怀》里穿的袍子上绣着竹子,她看出来是象征柳生的君子性,她完全被昆曲的舞蹈给迷住了,她认为昆曲的水袖、台步精确丰富得不可思议。许多不相识的英国观众向我道贺致谢。华人观众早已激动得眼眶泛红,女孩子哭,男孩子也哭,在异国看到自己的文化大放异彩,这种民族情绪是复杂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伦敦首演圆满落幕,在热烈的掌声中显示了中国这出昆曲经典正式登上了欧洲舞台。

英国人的眼泪不轻易流,昆曲《牡丹亭》把欧洲计算机专家也感动了

首演完毕,当晚萨德勒斯韦尔斯剧院开了一个庆功酒会,由艺术总监史柏汀致辞。他在美国看过后两本,很高兴今晚把第一本补起来,他坦承看到《离魂》感动得掉下泪来。史柏汀是剧院的艺术总监,什么好戏都看过了,中国昆曲能让他如此动心,真是难得。英国人的眼泪是不轻易流的,他们以冷静理性自许,“不流血革命”只有在英国才会发生。是中国昆曲的美及汤显祖《牡丹亭》的至情,把英国人感动得掉泪!

这次青春版《牡丹亭》虽然是受邀到欧洲巡演,但一部分的费用仍须寻找赞助,“趋势科技”再次帮了大忙,文化长陈怡蓁、执行长陈怡桦两姊妹不但亲自到伦敦助阵,而且还把“趋势科技”在欧洲各国的高层职员及家属都邀请到伦敦看戏,这一群从法国、德国、北欧各国来的计算机高科技人员,浩浩荡荡有上百人,组成了一团奇特的观众群,这些整日生活在网络虚拟世界的科技人士,突然面临另外一个陌生但也是虚拟的世界,完全中国、完全古典的世界,这场昆曲的“文化震撼”可不小,但欧洲人无论从事哪一行,都有基本的文化素养,他们看的是第二天中本《人鬼情》,每折变化多端,从杜丽娘鬼魂下冥府的《冥判》演到《回生》,戏剧张力十足,这群欧洲人看得兴高采烈,散戏后,“趋势科技”在戏院二楼开了一个盛大酒会,他们流连到半夜,还在谈论不休。昆曲《牡丹亭》把欧洲计算机专家也感动了。

第三天各大报的剧评已经刊出,对青春版《牡丹亭》都是一边倒的肯定。英国第一大报《泰晤士报》的剧评举足轻重,剧评人唐诺·胡特拉(Donald Hutera)认为:昆曲既非西方人认知的“歌剧”,亦不同于京剧,无论你用什么标签来形容《牡丹亭》,“本质上这是一出美极而又奇异的戏”。他称赞沈丰英的杜丽娘演得“高雅精致”,“闺女的一场春梦引人遐思”。

剧评人伊丝嫚·布朗把《牡丹亭》放在莎翁爱情喜剧与《睡美人》之间,其实莎翁的黄笑话也说过不少

6月8日《泰晤士报》的星期日文化版又追加了一篇剧评,标题上写道:“大卫·道吉尔被中国戏曲的高雅精美所迷倒。”剧评人大卫·道吉尔(David Dougill)对青春版《牡丹亭》一片赞扬:舞美设计字画布景十分优美、服装或多彩繁富或精美细致。他赞赏男女主角:“沈丰英像件精制的艺术品,娇红嫩白,如同一尊细瓷。俞玖林作为她的梦中情人,他的装扮也一样夺目。”他非常欣赏演员们的唱腔,道吉尔大概深谙音乐,对《牡丹亭》的音乐唱腔有一大段评论,他作评时只看到第一本,所以特别称赞沈丰英在《寻梦》里演唱的那些“含蓄又富艳情”的诗句,认为是她的“绝活”。道吉尔的剧评颇内行,《寻梦》的确是《牡丹亭》的一根柱子,也是沈丰英的拿手戏。千万不要低估了西方人欣赏昆曲的能力,那些到北京看过三本青春版《牡丹亭》的英国记者,都推荐中本,而且一致称赞俞玖林的《拾画》,那又是一折30分钟的独角戏。道吉尔还称赞《牡丹亭》的舞蹈身段“美妙高贵”,水袖动作“干净利落”、“表情丰富”,他说那些美丽的花神在台上滑过去好像“脚下有轮子似的”,《离魂》收尾简直“壮观”!《泰晤士报》能在一周内连登两篇正面剧评,对青春版《牡丹亭》恐怕是额外礼遇了。

《每日电讯报》6月5日的剧评标题是《性感女鬼回生仍是处女身》,颇有噱头,引人注目。剧评人伊丝嫚·布朗(Ismene Brown)认为“今夏中国艺术飨宴的各道节目中,没有比这出三晚连台爱情传奇昆曲《牡丹亭》更‘纵情享乐’的了”。她把《牡丹亭》放在莎士比亚爱情喜剧与《睡美人》之间,认为这出戏也有莎剧世界里多姿多彩的人物,跟其他英国剧评人一样,对16世纪中国的汤显祖写到色情部分大胆露骨而又如此优美诗意,不禁为之惊叹。《道觋》中石道姑自道石女身世,说来若无其事,讲究体面的英国人大吃一惊,其实莎士比亚的黄笑话也说过不少。伊丝嫚·布朗对整出戏的剧作评价甚高,从舞台、服装、演员都给了高分,她说看这出戏“如同经历一段如此奇异陌生的旅程令人兴奋莫名,然而却发觉自身原来仍在熟悉的人间”。昆曲的艺术形式对英国人是完全陌生的,但《牡丹亭》中的人情人性却是普世的。昆曲表演规矩严谨,完全程式化,但却偏能将剧中人物喜怒哀乐直接传给观众,这是昆曲美学了不起的地方。大报《卫报》同一天也有一篇正面短评。《牡丹亭》愈演愈旺,最后一天满座,谢幕时全场1500位观众起立喝彩达十几分钟。

音乐演奏及歌剧的著名网站“音乐网”剧评人安·奥索莉欧(Anne Ozorio)十分欣赏青春版《牡丹亭》的极简美学,对于昆曲水袖动作内涵之丰富也特别叹服,她举例《旅寄》一折,俞玖林饰柳梦梅旅途中抵挡风雪演得十分生动,“是用水袖演出来的,水袖表示他身体一部分同时也表示打在他身上的风雪,这简直是绝活一招。”这是内行话,水袖的确是昆曲的绝活儿,没有哪个戏种的水袖动作能跟昆曲的优雅复杂相比。“昆曲有普世价值,因其能直接诉诸人类感情,只要是心胸开阔的人都能接受它。”她说。

美国英国一流大学纷纷开设昆曲课,而我们中国人却对自己的文化瑰宝仍然无动于

伦敦演毕,剧团转赴希腊,参加著名的雅典艺术节,我没有随团去,返回美国休息,据说青春版《牡丹亭》在雅典也受到希腊观众热烈欢迎。英国是莎士比亚的故乡,雅典是希腊悲剧的诞生地,一时间中国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西方两大戏剧重镇登台,接受最有戏剧鉴赏力的观众的考验,而获得的是一致的肯定。

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台北首演迄今共演出146场,两岸四地美国欧洲统统巡演过,观众人次达二十多万,这四年来达成了两个目标:其一是培养了大批年轻观众,青春版《牡丹亭》曾巡回二十多所著名大学,有10万以上大学生曾观赏过这出戏,绝大部分是头一次接触昆曲,这些青年学子借这个机会重新认识、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这对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在文化认同上将产生长远影响。我认为这是一件重大的文化工程,如果21世纪中国可能会发生“文艺复兴”运动,这些大学生将是先行者,替他们作文化补课是当务之急。其二是将青春版《牡丹亭》推向国际,让外国观众认识中国昆曲,对中国戏曲甚至中国传统文化有新的评价。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的美国之行,在美国学术界已产生影响,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音乐系及东方语文学系接连两个学期开设昆曲课程,聘请昆曲专家李林德教授讲授。加州大学尔湾校区戏剧系也开设昆曲讲座,请上海昆剧团名角华文漪示范,该系主任柯恩(Robert Cohen)在戏剧界颇负盛名,他看过青春版《牡丹亭》并十分赞赏,在最新一版《剧场》中特别介绍这出昆曲。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戏剧系教授麦唐娜(Marianne McDonald)看完青春版《牡丹亭》后当众宣布:“这是我一生中看过的最伟大的一出歌剧。”麦唐娜教授是希腊悲剧专家,著作等身,她对中国的昆曲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十分难得。青春版《牡丹亭》在欧洲巡演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系已经宣布今夏将开设昆曲班,看样子昆曲在欧洲也开始要立足了。

当然,中国昆曲的艺术价值、文化地位应该早有定论,不必等外国人越俎代庖替昆曲定位。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杰作”,欧美的大报剧评对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一致赞扬,欧美学术界给予昆曲美学最高礼遇,美国英国一流大学纷纷开设昆曲课教授他们的学生,而我们中国人如果对自己的文化瑰宝仍然无动于衷,不懂珍惜,这只能说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认知和文化意识出了大问题。

青春版《牡丹亭》这几年在两岸四地各处巡演的确造成一时的昆曲热,但一出戏的影响毕竟有限,而昆曲断层衰微的危机并未缓解,但中国学校的行政体系并未及时相应开设昆曲课程,让昆曲在校园扎根,长期培养学生欣赏昆曲的能力,这又牵涉到自“五四”以来,中国教育机构长期有系统的将中国传统戏剧、音乐、艺术排除在正规课程之外的弊病了。这种自我摧残的文化教育政策对整个民族的后遗症,值得认真检讨。中国的戏院成千上万,但迄今还没有一间专属昆曲演出的剧院,实在说不过去,没有自己的专属戏院,长期演出昆曲剧目,昆剧团难以生存。如果在昆曲原生地苏州能有一间与苏州园林美学搭调的昆曲剧院,由各昆班全年轮流演出,相信会吸引大量外国及本国的游客观赏。白天游园林晚上观昆曲,这是一程极高雅的“世界文化遗产”之旅。这是一个观念问题,保护昆曲就像保护中国古文物,只能考虑其文化意义而不能期望其商业价值,昆曲就像宋朝汝窑瓷一样,是我们这个民族智慧产生的最精致的艺术品,是无价之宝,是需要全民族来呵护、保存的。

2008年7月24日于美国加州

(白先勇授权本报全球首家刊发,内文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