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启动了中国人的文化DNA
【作者】 王寅
【报纸名称】:
【关键词】 《牡丹亭》 文化DNA 白先勇 上海大剧院 昆曲 光处理 爱情故事 演员上台 人和艺术 制作人
【出版日期】2004.11.25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一部以中国人的方式讲述的古代爱情故事让观众如痴如醉,演出过程中掌声不断,而大部分观众是第一次接触昆曲的年轻人。11月21日至23日,《牡丹亭》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三场,这是该剧今年的第9轮,也是最后一轮演出。白先勇一直希望《牡丹亭》在国内的演出有一场能够呈现完整的舞台理念和艺术构想,4月29日以来开始的《牡丹亭》巡演终于在舞台设施良好的上海大剧院这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上海戏曲学校的44个未及弱冠的学员成为最幸福的人,这些坐在大剧院一楼大厅的位置上的观众,是《牡丹亭》的制作人、作家白先勇请来看戏的特殊客人。白先勇的客人中,还有上海昆曲团的演员和高校的学生。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学校的师生都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免票和打折票,这些赠票都是白先勇向港澳台文化基金会募集而来,热心文化事业的基金会以购票的形式加以赞助。赞助复旦学生看戏的该校校董李传洪在他赞助的每张戏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牡丹亭》此次演出,大剧院最高票价高达1200元,上中下三场看下来,要花费3600元,这也是昆曲史无前例地第一次卖到这样高的票价,但是,昂贵的票价也把白先勇视为主力观众的大中学生硬生生拦在了门外。直到演出之前,白先勇还在为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们入场看戏而奔忙:“我锁定的对象,我希望来看戏的人,是将来对戏曲对文化有帮助的人。我的大宗旨,是要走进校园。明年春天,《牡丹亭》要到北方各个大学去演。”$$从台北、香港到北京、苏州,《牡丹亭》所到之处,莫不受到盛大而热烈的欢迎。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牡丹亭》在“百团演出”中票房最高,让人大感意外。《牡丹亭》在北京的演出,场场客满,连过道里也站满了观众,白先勇和演员先后谢幕三次,掌声响了20多分钟欲罢不能。青春版《牡丹亭》中的“青春”既有起用青年演员的构想,也包含有以青年观众为主要对象的寓意。雅俗共赏《牡丹亭》使得剧中的男女主演成了观众疯狂追星的对象,在苏州大学演出后,女学生拥入后台的化装室,围着扮演柳梦梅的俞玖林要求签名,这样的情况也在《牡丹亭》演出的其他城市频频发生。上了年纪的教授喜欢扮演杜丽娘的沈丰英,情不自禁地摸演员的头。$$“我们中国人表情的方式是最美的。在《牡丹亭》里面,水袖一勾起来,眼波那么一柔,中国人就动心了,这是最深的传情方式。”《牡丹亭》的制作人、台湾作家白先勇说出了《牡丹亭》吸引观众的奥秘。$$《牡丹亭》是一出足以让人感动得频频落泪的戏,因为其中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因为极尽被人淡忘已久的昆曲之美。白先勇说:“所谓爱情,就像炖老母鸡一样要慢慢炖,这就是文学的过程。九个小时的《牡丹亭》全本都是这样在展现美的过程。”20分钟的“游园”,一个小姐、一个丫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冲突,只有演员在舞台上娓娓歌咏花园里的花花草草。两出著名的折子戏———旦角戏的“寻梦”,小生戏的“拾画”,分别长达30分钟,舞台上别无他物,演员靠的是纯粹的唱念做的功夫,以且歌且舞、出神入化的表演,征服了观众。$$白先勇说:“我们中国文化里头,有三种艺术让人痴迷———唐诗,书法,第三是昆曲,我再演绎一下,昆曲就是把唐诗的意境和书法线条的美,用具体的舞蹈音乐呈现在舞台,中国文化最美的是诗境,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线条美,昆曲把这两者融和了起来。高于一般戏曲的昆曲已经到了抽象的纯粹的艺术的美。”$$九个小时的《牡丹亭》面临的课题就是如何把具有400年历史的戏曲妥帖地搬到西洋形式的舞台上,献给21世纪的观众。从剧本改编到舞台呈现,《牡丹亭》的每一个环节是原汁原味的昆曲,又与老式昆曲迥然不同。大胆而又合理的变化,符合现代人欣赏习惯。舞台背景用的是书法条屏写意山水的投影。传统戏曲的大平光被更为丰富的舞台灯光处理所替代,舞台灯光借鉴了话剧的灯光处理,含蓄、转台快,为改变传统昆曲缓慢的节奏提供了先决条件。主演演员的戏服全部度身定做,直统的戏服经过改良作了收腰的处理。$$白先勇曾经用“捏”来形容《牡丹亭》的打造,《牡丹亭》的制作排练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演出依然是反复打磨的阶段。精工细作、不惜工本是《牡丹亭》主创班底的主题词。为了更尽合理,每场演出之前,唱词都会有局部的增减。在上海的演出之前,因为戏服经过八轮演出,有点旧了,就花了30万元重做了五十几套戏服。有几件道具在美学上离要求还差一点,也全部重做。白先勇的计划是把这个戏打磨上一年,等到可以拍成电影的时候,才叫停,最终把《牡丹亭》变成一个标准版,让全国的昆曲团都可以拿去作为母本上演。$$白先勇说:“把功劳都归在我身上是不对的,我是个代言人,我的背后有一个团队。我现在鼓励一个模式,光是靠剧团是不行的,要大量的文化人和艺术家一起投入,我们选人的时候全是志同道合的,美学观点一样的。”为白先勇的热情感召而来的艺术家是一支义工的团队。台湾书法家董阳孜的字被卖到一个字10万新台币,但她写了多个条幅,供《牡丹亭》无偿使用。“拾画”、“叫画”中仕女图是台湾著名画家奚淞所作,他同样不取分文。在台北首演时,担任美术的著名电影导演王童站在台口,演员上台前,他把演员身上的行头一件件仔细看过才放行,唯恐演员把服装穿错。对艺术痴狂热爱的这个志同道合的创作群体是《牡丹亭》成功的保证。无怪乎在台北首演大获成功的时候,白先勇激动异常,和剧组的同仁紧紧相拥:我们成功了!$$除了在舞台表演和制作模式的成功之外,《牡丹亭》还有更深层次的收获。白先勇说:“每个民族都有一个集体的文化意识,有时候一下子就勾了起来,现在的孩子虽然是吃麦当劳长大的,可是不知不觉会有这种东西,一旦看到了,就会觉醒。”$$《牡丹亭》启动的正是中国人心灵深处文化的DNA。
- 1、后花园 作者:可乐,蓝羊 年份:2002
- 2、昆剧青春版《牡丹亭》苏州制作过程“场记” 作者:刘俊 年份:2005
- 3、也谈传统艺术与年轻受众--以昆曲面向浙大在校生的调查为例 作者:葛恬 年份:2013
- 4、“众家谈昆曲”视频欣赏 作者:暂无 年份:2009
- 5、“牡丹”虽好,何以为继:由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谈起 作者:曲海鹰 年份:2010
- 6、圈内人看白先勇和“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周秦 年份: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