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北大看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 佳山
【报纸名称】: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艺术 白先勇 北大 同济大学 艺术教育 上海昆剧团 北京大学 叶朗 河海大学
【出版日期】2005.04.05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3月31日,昆曲《牡丹亭》的青春版北大公演新闻发布会举行。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白先勇、文化部及教育部的有关领导、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及该校艺术学系主任叶朗、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等出席了发布会。当晚,白先勇做了题为《古典美学与现代艺术: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方向》的讲演。 $$4月8日,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剧协、中国艺术研究院及北京大学等单位还将举行“保护、传承与发展:昆曲艺术圆桌论坛”。4月8~10日,由白先勇先生策划、改编,苏州昆剧院和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将在北京大学校园上演。 $$青春版《牡丹亭》旨在吸引年轻观众,让年轻观众接受古典美学的熏陶,这也是文化工作者们为保护昆曲艺术所做的一次探索和尝试。北京大学历来是全国高校思想潮流的引领者,作为首都大学校园文化领域的先锋,北大为“牡丹还魂”创设了一个独特的平台,使青春版《牡丹亭》能够获得高校师生更广泛的关注。 $$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叶朗: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演出意义深远 $$《牡丹亭》的艺术总监叶朗教授认为,这次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演出意义深远。建设一流大学,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次演出,无论是从抢救和保护昆曲艺术这一民族文化经典、从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还是继承和发展北京大学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等方面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在去年的全国政协会上,被誉为“当代毕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就与叶朗委员联合递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加大昆曲抢救与保护力度的几点建议》的大会发言稿。两人的建议包括:把全国7个昆曲院团全部列入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政府全额拨款;为每个昆曲院团兴建一座600人的小剧院;从2004年起,国家每年拨出3000万元,连续3年,作为抢救和保护昆曲的专项资金;加强昆曲院团与大学的联系和合作,培养昆曲人才和观众;加大昆曲艺术的舆论宣传力度。去年11月,全国政协还组织了为期十天的专题考察团,赴长沙、杭州、苏州、南京等地,对全国昆曲艺术的现状作了实地考察。 $$叶朗告诉记者:“从各昆曲院团的经验看,加强昆曲院团与大学的联系和合作,可能是抢救、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非常关键的措施。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联合、借助大学生的力量,举办昆曲的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和各种研修班,培养昆曲的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理论研究人才。另一方面是培养新一代的昆曲观众。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好,其中一部分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们对昆曲这样的传统艺术、高雅艺术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昆曲院团应该建立定期到大学巡回演出的机制,大学也应该开设有关昆曲的课程和专题讲座,使一大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昆曲艺术的熏陶。这些大学生将来的影响可以为昆曲争取更多的观众。保存、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本来就是大学特别是著名大学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国际上的著名大学对这一点都十分自觉,我们的大学对此也应该有更多的关注。” $$叶朗还介绍,现在中央领导和教育部都十分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一方面是科学教育,另一方面是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一个民族在世界上要有自己的立足点,主要就是要有自己的文化。叶朗认为,当下一方面要有更开放的胸怀,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东西,另一方面不能放弃自己的民族文化,“把《牡丹亭》请进北大校园演出,就是出于这个崇高的目的”。 $$从蔡元培先生开始,北京大学就形成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传统。王露(王心葵)先生由章太炎先生推荐到北大教古琴,开创了古琴教学进高等学校的先例。吴梅先生、许之衡先生先后在北大讲授昆曲,又开创了昆曲教学进高校的先例,被当时上海的报纸称为破天荒的大事。在蔡元培先生提倡下,当时北大的“音乐研究会”、“音乐传习所”经常举办音乐会,1919年4月19日在米市大街青年会举办的第一场大型音乐会就由蔡元培先生亲自主持。在这次音乐会上演出的有钢琴、提琴,也有古琴、洞箫、丝竹、笙萧合奏。当时,萧友梅先生在北大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管弦乐队,不仅演奏贝多芬第五、第六交响曲,也演奏萧友梅先生自己创作、富有中国韵味的《新霓裳羽衣曲》。 $$白先勇:从北大到十所名校到百所高校,将昆曲进行到底 $$北大的《牡丹亭》公演发布会后,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到了《牡丹亭》的总制作人白先勇先生,他的昆曲演出日程让记者着实吃了一惊。他计划,青春版《牡丹亭》北大演出完毕后接着要到国内10所大学演出,4月份到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5月份要到天津大学,还要为复旦大学百年纪念演出,之后是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他介绍,这是走进校园的起步阶段,今年如果有时间还要到美国、欧洲、日本等地演出。看来,白先勇真要把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进行到底了。 $$白先勇还介绍了与叶朗一起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北大演出的缘起。他说,知道叶朗先生一直在提倡昆曲,尤其是看到他起草的关于昆曲的提案。他们还有一位共同的朋友——香港城市大学的郑教授也热心于昆曲,也向白先勇推荐叶朗。“我就直接找了叶先生,本来安排的是去年10月,可那个剧院规定不能同时在另一家演出,所以只有再安排。大家商量,北京的春天很好,花都开了,就约定开春的时候来吧。因此我们有备而来,酝酿了很久,准备了很久,这是一个重头戏,在北京大学的演出很慎重。”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如此热心昆曲事业,并问“青春版”的真正含义,他说:“昆曲不是我的本行,我只是爱好昆曲,为昆曲着急,做的是抢救的工作,昆曲的老人都老了,年轻的接不上来,观众也老化了,没有新的演员也没有新的观众。我自己也不是偶然介入到昆曲当中,在美国在台湾已做了二十几年了,我已是第三次做《牡丹亭》。1983年在台湾两折《游园》、《惊梦》,1992年又做了一次是一晚上的演出,是简本。现在是大规模的。”青春版的概念是白先勇首先提出来的,他说有两个意思,“一是借这部经典戏来培养新的演员,因为只有经典大戏才能吸引他们;二是培养年轻观众,这部戏本身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演员、观众、戏本身都是青春,年轻人有兴趣,其他人也不排斥,老年人看了怀念青春,中年人看了感慨青春,很多年纪大的观众还掉泪,王蒙的夫人就是这样,著名演员卢燕看了也掉泪。” $$谈及编剧的感悟,白先勇说:“《牡丹亭》我也参与编剧,我不能说是专家,只是有一些感想和经验,编剧是太要紧了,是灵魂。考虑到编出来观众的反应,因为是编给当代的观众看,包括现在的大学生,所以编剧时大胆改动,花了5个月时间,开了无数次编辑会,都是慢慢磨,编完后一定要让很有经验的老师来演,一边编一边在排,试了不行马上就改,又是没昼没夜地改。” $$白先勇说,他们的大原则是删而不改,因为“对待经典的东西,态度要谦虚,现在重新去写一部来和汤显祖比是不可能的。昆曲的特征就是文字美,昆曲的文学底蕴很深,这是别的剧种没有的,《牡丹亭》、《桃花扇》不光是戏剧的经典,也是文学的经典”。 $$最后,记者问他以后会不会开一个编剧班。他说:“如果有相关的班,我可以讲讲,谈谈经验,当务之急是有一群有志于编剧的人,来整理昆曲的文本,易于演出。”此次《牡丹亭》在北京大学连演三天,分上、中、下三本,票早在两个星期前就卖完了。白先勇说这次的长度很大胆,能够吸引到这么多人看,很让他高兴。 $$《牡丹亭》:北大 “美学散步”文化沙龙的一个前奏 $$叶朗教授和甘子钊院士几年来一直在组织策划由北大艺术学系和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合作举办的“美学散步”,它旨在提供一个大家交流的地方,不仅是文化界、学术界的,还有经济界、政界人士一起参与,促成各方面的交流。 $$这次《牡丹亭》的演出也是“美学散步”的一次活动。叶朗介绍:“美学散步”的沙龙有两种形式,一是二三十人参加的小型讨论会,二是组织大型活动,前不久请了一位日本著名诗人谷川贤作和他的儿子谷川俊太郎,他的儿子也是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一边是朗诵诗歌,一边是钢琴演奏。同样,这次《牡丹亭》除了有演出还有白先勇的讲座,目的是想把大学的文化气氛搞活,叶朗认为:“大学最重要的是文化气氛,不仅是学到知识,在其中受到熏陶对培养一个人很重要。” $$背景 $$ 大学里的昆曲声声 $$东吴曲社 $$苏州大学东吴曲社于1991年1月18日成立,由20余位教师、干部发起,地方戏曲研究室主任周秦副教授为社长。曲社开展教唱、观摩、讲座、研讨、对外交流及组织演唱等形式多样的昆曲活动,每年春天为苏大三年级学生开设“昆曲艺术”选修课,讲授曲学知识,教唱名篇名段,组织舞台表演录像欣赏,并辅导感兴趣的学生学习曲笛演奏,每年参加活动的学生均在四十人上下。 $$北京大学京昆爱好者协会 $$北京大学京昆爱好者协会(京昆社),是北京大学部分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发起组织。成立于1991年,现由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几十人组成。 $$京昆社每周三晚7:00~9:30在北大文体中心活动。主要活动内容为学习昆曲唱段,联系京剧唱段,排演折子戏,交流观戏听曲的心得等等。在组织成立以来,举办过多次讲座、征文、辩论赛以及演出活动。并与校外社团联系,参加交流演出,有若干人的文章在多种专业性刊物上发表。 $$河海大学石城昆曲社 $$河海大学石城昆曲社成立于1986年10月12日,由河海大学教职员工中昆曲爱好者组成,亦有教工家属及邻近单位职工参加,现有社员20人。社长华士林,副社长王运洪。除寒暑假外,每星期日上午活动半天,从未间断。该社以学为主,先后聘请江苏戏剧学校昆曲教师高慰伯、沈莹、王正来及江苏昆剧院朱继云、王亨恺等来社教唱昆曲,并不时与南京各兄弟曲社及扬州广陵曲社拍曲联欢交流曲艺,先后有南北昆曲名家郑传鉴、刘楚青、张娴、甘纹轩、邰钟衡等亲临指导。从1989年起,每年均编印社刊《石城曲讯》若干期。1991年,协助河海大学学生会举办了一期“学生课余昆曲讲习班”,20余名学生参加,聘请江苏戏校昆曲教师徐雪珍、孙建安来校讲课,为期半年。 $$复旦昆曲社 $$复旦昆曲社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江巨荣教授、刘明今教授、物理系张慧英女士发起,于2001年3月6日成立。参加成立仪式的有来自上海昆剧团的著名昆剧演员张静娴女士,青年演员张军、沈昳丽等。昆曲社每周活动一次,由上昆的王君惠老师教唱拍曲,吴崇机老师教昆笛。同时不定期邀请昆剧表演艺术家来校做讲座,如蔡正仁、梁谷音等。 $$同济曲苑 $$同济大学的昆曲(剧)艺术教育始于1987年春,其时,古典诗词专家陶慕渊副教授在讲授《宋词欣赏》课间,引用昆曲曲调新谱的《浣溪纱》等试为教唱。同年秋,《昆曲欣赏》选修课正式开设,其后又开设《昆笛》选修班,1989年秋开设“身段表演班”,在习曲、吹笛的基础上,学员更有粉墨登场的机会。昆曲(剧)选修课聘请上海昆剧团的演员和曲界名家授课,1989年先后正式聘请了上海昆剧团梁谷音女士和华文漪女士为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1995年6月,同济大学昆曲社——同济曲苑成立,为当时少数几个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参与的昆曲社之一,历届社长为董青、刘润恩、秦凯莉。1999年5月,上海市大学生艺术团-同济大学昆剧(表演)队在同济大学正式成立。
- 1、叶朗对谈白先勇 保护昆曲就像保护青铜器 作者:何流 年份:2011
- 2、姹紫嫣红牡丹梦 作者:林金环 年份:2005
- 3、白先勇的“牡丹亭”青春梦 作者:王怡棻 年份:2004
- 4、昆曲之美——案头与场上——记白先勇关于昆曲《牡丹亭》曲辞赏 作者:暂无 年份:2011
- 5、《寻梦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创作谈 作者:王妍佳,余笑忠 年份:2010
- 6、看新版昆剧《牡丹亭》 作者:戴平 年份: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