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从青春版《牡丹亭》,看昆曲的复活

从青春版《牡丹亭》,看昆曲的复活

作者: 出版日期:2008.00.0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江西师大报

【出版日期】2008.00.00

【版次】三版校园生活:第六期总第766期

【入库时间】20121010

【全文】

05外院 邹莹

第一次接触昆曲是在张国荣的经典之作的《霸王别姬》里,影片里有昆曲思凡的片段,唱道小女子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削去了头发。娓娓道来,很唯美的音色。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戏曲。我妈妈是个黄梅戏迷,我也受到妈妈的影响,从小对戏曲就很关注很感兴趣。黄梅戏的经典选段例如女驸马,天女散花,天仙配,我都是非常熟悉的,洗衣服的时候偶尔会哼哼。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很讨厌戏曲了,觉得一点都不好听,那是老年人的嗜好。当我的一些朋友知道我喜欢戏曲时,要么就说你好有个性哦,要么就问我你怎么放一些戏曲放在你的QQ空间里。然后,我就很郑重地告诉他们说,戏曲很好听啊,不信,你也多听听你会喜欢的。

无意间浏览网页,发现了一则新闻,是说白先勇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诸多高校上演,得到了一致好评和欢迎。看到这则消息,真觉得很欣慰很开心。《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恰到好处,相得益彰。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世界巡演,更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众所周知,《牡丹亭》是明朝汤显祖的优秀作品,讲的是"天下第一有情人"杜丽娘因梦生情,一往情深,上天下地,终于返回人间,与柳生梦梅结成连理。启蒙于"梦中情",转折为"人鬼情",归结到"人间情"。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永恒的话题,人们渴望爱情,珍惜爱情。爱情是一道非常优美的风景,定格在人们的心中。在《牡丹亭》中给予爱情最高的礼赞,爱情可以超越生死,冲破礼教,感动冥府、朝廷,得到最后胜利。《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这次,青春版《牡丹亭》又唤起了我们对古典文化的重视与回忆。

在信息全球化多样化的今天,太多的信息,太多的炒作或者垃圾文化不断地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忙碌的人们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品读古典文化名著,回到家更多的休息方式是打开电视机,看完了之后睡觉。而青春版《牡丹亭》正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温古典文学,也给了古典文学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是昆曲这门古老艺术的复兴与发展。昆曲这项曾经独霸中国剧坛二百年,有过辉煌历史的表演艺术,从上个世纪初,一直遭到传承危机。民国初年,昆曲几乎消失于中国舞台,幸亏有心人士在苏州成立"昆曲传习所",训练出一批"传"字辈的优秀演员,日后成为二十世纪昆曲薪火相传的旗手。汪世瑜、张继青正是这些"传"字辈老师傅亲手调教的接班人,汪世瑜师承周传瑛,张继青受教于姚传芗。而今"小兰花"班的俞玖林拜师于汪世瑜门下,而沉丰英亦由张继青正式收为门徒,在传承意义上,二人也就隔代继承了"传"字辈老师傅一脉相传的表演风格。近年来。昆曲舞台逐渐老化,与现代审美产生了隔阂。而新版将昆曲的古典美与现代剧场相互结合,又大胆启用演员,让人们感受到了一次美的洗礼,并深深地为之折服。

学习日本语的我经常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感到痛心,特别是上外教的文化课的时候,茶道花道,挑花节等等都是由我们中国传入日本的,但是目前我们中国这些传统渐渐淡化退出,相反日本却保持得很完整甚至有所发展,有的东西明明是起源于我们中国的,而我们却误以为是别人的。还有我们的端午节也被韩国人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日本的能乐和中国的昆曲异曲同工,有很多类似之处。希望这次青春版《牡丹亭》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能够让我们的古典文学重新回到我们的书桌上,让昆曲复活,有一次美丽的化蝶!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