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昆曲名家孔爱萍无锡演绎《牡丹亭》

昆曲名家孔爱萍无锡演绎《牡丹亭》

作者:张月 出版日期:2013.07.08 点击数:0

【副篇名】下月万和公益剧场还有昆曲专场

【作者】 张月

【报纸名称】:江南晚报

【出版日期】2013.07.08

【版次】第A17版(文娱新闻)

【入库时间】20130810

【全文】

本报讯 上周末,江苏省昆剧院昆曲名家孔爱萍在万和公益剧场为锡城观众上演了精彩的《牡丹亭》。扮相秀丽、唱腔委婉的孔爱萍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间把杜丽娘这一艺术形象诠释得入木三分。昨天,孔爱萍接受本报专访,称戏曲演员不能当“啃老族”,在小剧场演出是对演员的考验,演员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各种演出场所和日益挑剔的观众与镜头。

万和公益剧场自去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在百姓中普及剧场艺术,这次,剧场锁定了昆曲专场,请来省昆剧院的名角在无锡依次登场。孔爱萍《牡丹亭》专场演出的信息发出后不久,180张票全部领完,陆续又有拿书赶来换票的观众被告知只得等下月再看。孔爱萍是万

和的老朋友,前几次来无锡,她都是跟其他戏曲演员同台献艺,以个人专场的形式亮相还是首次。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孔爱萍,入行至今已有35年,她1985年毕业于省戏校昆剧表演专业,得张娴、张洵澎、张继青等艺术家亲授,后毕业于中国戏剧学院第四届研究生班,渐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是省昆剧院第三代演员中的佼佼者。

孔爱萍始终认为,戏曲演员不能一味地遵循戏曲程式化做“啃老族”,而要在人物塑造上下功夫,融入演员的自我表现。“在只有一面观众的大舞台上演出锻炼的是演员的自信和气场,表演要夸张一些;而在三面甚至四面都是观众的小剧场演出,演员一般不用麦克风,肢体语言只占表演的10%,考验的是演员对角色的自我理解,这需要演员用眼神和声音传达给观众人物的内心感受。”正如孔爱萍到位的分析那样,她在万和剧场的演出不固定舞台的具体方位,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是“杜丽娘”。

与之前一场演出连演两天不同,这次的首个昆曲专场,一曲完整的《牡丹亭》分成两天来演绎,此举丝毫没有影响到观众的听曲热情,两天下来,已有不少戏迷打听下次昆曲的演出时间。据悉,8月份,万和公益剧场将陆续上演实验戏剧、昆曲、越剧专场。 (张月)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