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梦回《牡丹亭》 ——对话昆曲大师汪世瑜 2011

梦回《牡丹亭》 ——对话昆曲大师汪世瑜 2011

作者:李琛 出版日期:2011.09.03 点击数:0

【作者】 李琛

【报纸名称】:杭州日报

【出版日期】2011.09.03

【版次】03:文化·体育新闻

【入库时间】20111110

【全文】

文/王明青

我因自己爱唱昆曲的缘故,因此对于此番将要探访的嘉宾——昆曲大师汪世瑜先生心怀期待。为了采访汪老师,我携《文化风情》栏目组专程从杭州移师到苏州,来到了苏州昆曲传习所这个古朴典雅的江南小园林里。这里是昆曲的发祥地,也是“传”字辈昆曲大师的诞生地,如今已有整整九十年的历史。

我记得在一次茶会上,台湾著名学者林谷芳老师说过:“昆曲之绝美,使人不忍卒听,就像杭州的暮春和明前的龙井,美得让人心生禅意。”六百多年韶光流,转酝酿了昆曲的绝代风华,而江南水乡又赋予她温润如玉的典雅气质。今天,徜徉在这个古朴的园子里,袅袅余音传来“赏心乐事谁家院……”令人仿佛梦回《牡丹亭》,就在这里我与汪老师展开了一场关于昆曲的对话。

眼前这位年逾古稀的“柳梦梅”,一把折扇,从不离手,言语间,眼波流转、风华犹在。忆起青衫少年时,如何无意中撞入昆曲之门,他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十四岁那年,昆剧团招生,要好的玩伴去应考,他也跟着去。谁知当时的考官著名昆曲大师周传瑛先生一见到少年汪世瑜那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便看中了他,又特意教了他一句《琴挑》中的唱词——“月明云淡露华浓”。过了约莫半小时,又过来问汪世瑜:“刚才教你那句唱词是什么?”汪世瑜流利地答道:“月明云淡露华浓。”就凭着这样过人的记忆,汪世瑜成为几个小伙伴当中唯一被录取的考生。

汪世瑜谦称自己原本不是块唱戏的料,然而出于对老师周传瑛的仰慕,少年汪世瑜也有他自己的坚持和倔强。他说:“我要学就跟周传瑛老师学唱小生,不然我就回家。”正是这温和外表下的倔强性子,使得汪世瑜成为后来风华绝代的“昆曲第一巾生”。忆起昆曲舞台上的一幕一幕,一切都温馨如昨。

2003年,好友白先勇先生三顾茅庐,力邀汪世瑜先生重新出山,担当青春版《牡丹亭》总导演,谁知汪世瑜竟然不负众望。白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汪世瑜虽然所受的全是正宗传统的昆曲训练,但他思维并不保守,创新突破的想法他能接受。”从当年风华绝代的名伶到如今的昆曲总导演,暮年的汪世瑜一个华丽的转身,就开始了他的昆曲推广之路。

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乎于传承,亦在乎于创新。“柳梦梅”水袖依旧轻盈飘逸,只不过驾驭它的人已经从当年的绝世名伶成了现在的昆曲总导演。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的系列展演和讲座几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成为那一年中国艺术界的大事件,更多的人被昆曲艺术所惊艳。之后,汪世瑜在昆曲的创新和推广之路上更加一发不可收。培养新人、跨界合作、整理几乎失传的昆曲文献及影音资料,都是他目前正在忙碌的事情。正如他所说:“我这辈子就是为昆曲而生。”

近六十载艺术生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幕起时,他是舞台上多情婉转的潇洒巾生;而幕落时,他又是昆曲推广中大开大合的领头人……这就是汪世瑜,永远的“昆曲第一巾生”!

《文化风情》本期播出时间(杭州) 西湖明珠频道 今日22:10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