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版《牡丹亭》冲破一切既定想像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3.07
【版次】第B08版 (文化视野)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前有“青春版”,后有“厅堂版”和现代舞剧,近几年《牡丹亭》似乎成为了舞台艺术创作的宠儿。本周三,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宣布,由中芭集合多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打造的芭蕾舞剧《牡丹亭》将于5月2日—7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主创班底也首次集体亮相。这是该团继2001年推出《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排演的又一部原创芭蕾舞剧。古老的中国古典文学奇迹邂逅西方典雅唯美的芭蕾艺术,二者的融合将产生怎样的舞台效果?赵汝蘅一语道破创作宗旨:演出将会冲破一切既定想像。犹如7年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此次中芭再度以开放的姿态广聚优秀创作人才。在该剧主创阵容中,来自北京人艺的导演李六乙无疑是全剧创作的核心,他在剧中身兼剧本改编和导演双重身份。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担任作曲和编曲、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和田惠美任服装设计、德国著名设计师米歇尔·西蒙担纲舞美和灯光设计,而剧中分量很重的编舞一职由年轻的80后编导费波担任。其中来自国外的两位艺术家都堪称大师级人物,二人都表示,虽然自己的设计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但却是现代人眼中的《牡丹亭》。作为专业的话剧导演,李六乙在中国戏曲方面也造诣颇深,迄今为止,他执导过的戏曲种类有七八种之多,但舞剧却还是首次涉足。为此,自称不太懂芭蕾的他看了大量世界舞蹈史的书籍。“《牡丹亭》有着非常高雅和丰富的文字,如何让这些既有内涵又很有想象力的文字转化成肢体语言,这是很难的。但是在看了年轻编导费波为《牡丹亭》所做的几次工作坊之后,我看到了创作上的很多可能性。可以肯定的是芭蕾舞剧《牡丹亭》将是一个与大众审美不一样的作品,它不是‘青春版’,也非‘厅堂版’。”对于舞剧而言,音乐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一向以个性著称的作曲家郭文景眼下正在进行音乐的创作。如何将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汤显祖的旷世奇文转化成舞蹈语汇,郭文景的回答是“有人说语言的终点就是音乐的起点,我相信也可以成为舞蹈的起点。” 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