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苏昆《牡丹亭》:三位一体春满园

苏昆《牡丹亭》:三位一体春满园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2.2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姑苏晚报

【出版日期】2013.02.24

【版次】第B01版:人文周刊

【入库时间】20130310

【全文】

首席记者李婷

2013年早春的法国巴黎,阴雨连绵,春寒袭人。塞纳河畔的百年老店夏特蕾剧院却绽放着一朵芬芳的牡丹花。由苏州昆剧院与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合作的中日版昆曲《牡丹亭》首次欧洲公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2400个座位的剧院连演七场,场场爆满,而且以巴黎各界观众为主。此情此景,令人想起了青春版《牡丹亭》2006年9月美国西岸巡回演出、2008年6月英国伦敦及希腊雅典巡回演出的广受欢迎。

从2004年至今,苏州昆剧院的《牡丹亭》已经先后拥有了青春版、中日版和昆剧传习所实景版三个风格不同之作。

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名至实归

2004年,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集合了两岸文化、戏曲界精英,满怀激情地要以“青春版”的形态把昆剧第一经典《牡丹亭》搬上现代舞台。白先勇选中苏州昆剧院进行合作,是因为当时苏昆恰好有一批正当年的“小兰花”,平均年龄约二十五岁,生、旦、净、末、丑都很齐全。他们正是今天人们已经十分熟悉的沈丰英、俞玖林、沈国芳、唐荣等一批苏昆优秀青年演员。

之所以将自己的改编定位在“青春”二字上,白先勇曾有过非常明确的解说:“我出来做青春版《牡丹亭》,就是因为感觉到了昆曲的危机太重。第一是演员方面,第二是观众,第三是演出方式越来越老化。如何制作一个剧目,让演员传承接班,借一出经典大戏,训练一批青年演员接班,这是我的目的之一;第二,怎么把青年观众招回来看戏;第三个,要改革昆曲的呈现方式,把昆曲本来的青春生命召唤回来。”

有过20余年教学经历的白先勇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十分熟悉,他知道年轻人对美的追求是最最炽热的,特别是正当其时的情之美、爱之美。因此他作为召集人的编剧小组,前后耗时五个月,把五十五折的《牡丹亭》原著,浓缩为二十七折,“白牡丹”就此诞生,主题就是一个“情”字。为了烘托这一个“情”字,音乐、舞美、服饰等等每个环节,都朝着尽善尽美的方向努力。

2004年6月11至13日,青春版《牡丹亭》在苏州大学举行了首场大陆公演,记者也在那个炎热的傍晚挤进了坐满、站满年轻大学生的礼堂里,那是一次陌生而新奇的视听感受,在差不多就快失传的昆曲面前,不知有多少年轻人被那为情而生,为情而死,再为情而重生的巨大虚构,真真切切地击中了心底?

从2004年4月到2012年12月,青春版《牡丹亭》迄今已演出了217场,走进了20余所海峡两岸和美国的高等院校。在邀请青年学生们看戏的同时,白先勇还把青春版《牡丹亭》作为一个文化研究个案,他在北京大学担任了“北大昆曲传承计划”总主持人,准备把《牡丹亭》的美、昆曲的美、中国文化的美,讲到花开满园,讲到地老天荒。

“男旦”与“女形”在中日版《牡丹亭》中的同行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上的“女小生”、“女老生”尚存一脉香火,但“男旦”却已是屈指可数的稀缺资源,曾经的“四大名旦”似乎注定成为了绝响。

从2006年开始与苏昆接洽合作创排中日版昆曲《牡丹亭》起,坂东玉三郎这位日本歌舞伎“女形”演员把“男旦”重又带回了昆剧表演舞台。作为一个在舞蹈、电影、音乐等多方面有着极高造诣的艺术大家,坂东对中国古代少女“杜丽娘”的把握与塑造并没有太多的障碍,不过,从2008年3月以“游园、惊梦、写真、离魂”四折开始登台亮相,坂东的学习就没有停止过,直到此次在巴黎夏特蕾剧院演出了八折的中日版《牡丹亭》后,他才觉得算是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呈现给了观众们。“目前的几折戏,可以说是把杜丽娘情感变化的各个阶段都表现出来了。”

语言上的困难一点也没能阻挡坂东,他酷爱昆曲的音乐,他对于音乐中的人物形象似乎有着天生的捕捉与塑造能力,所以,他的表演总能营造出一团模糊的、不确定的巨大气息,那是来自剧中人在特定场景下的情绪感染,可以瞬间传递到剧场数千个座位上的观众心中,这种力量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牢牢地抓着观众往前走,很难有人会清醒地意识到台上扮演16岁怀春少女的,是一位63岁的男演员。对于这一点,坂东曾经有过非常清楚的表达:“女演员只是用自己的女儿身来演女人,我觉得似乎是件无趣的事情。这和做菜一样,若食物只不过是食材的天然原貌,那就太简单无味。困难的是把原始状态的食材加以改变,再组合成另外一种菜。……男演员演女性人物是先把天然的自己否定一次,然后重塑一次。就像是在用男人的身体作画,因此需要严格的锻炼,变成有美感的女人的身体。”当然,人们还不能忘记一点,日本歌舞伎演出时,坂东这样的女形演员是不用开口的,而在《牡丹亭》的演出中,他必须向自己的唱功发起挑战。

能买票坐进剧场看中国昆曲的法国观众绝非等闲之辈,“所以,不必强求观众怎样看清、看懂。文化传播的心态应该开放、包容,只要观众能从3个小时的演出中,看到他们自己喜欢的内容,那就可以了。”担任演出翻译工作的一位法国文化学者向记者解释为什么法国人那么不吝啬他们的掌声。“我只是一个在法国有一点点影响的演员而已,观众能在七天中来追捧。应该归功于中国昆曲的美,昆曲音乐的美,《牡丹亭》剧情的美和大家演出的美。希望大家对自己的事业一定要有信心,观众的掌声告诉我们,你们是最好的。”坂东在2月16日晚的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与苏昆剧组成员一一道别。

这位被称为“玉牡丹”的昆曲崇拜者,对未来带着剧组进行全球巡演充满了信心。

实景版“游园惊梦”重现赏曲原生态

实景版《牡丹亭?游园惊梦》的演出地点在苏州昆剧传习所花园,与相邻的苏州昆剧院仅仅隔着一条小弄堂。

苏州昆剧传习所创建于1921年,近年来苏州市投资千万元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完成原址修复。2010年5月,苏州昆剧院与北京苏州企业商会携手打造的“游园惊梦”昆曲会所在昆剧传习所中成立,“爱慕?苏州昆剧院昆曲传承(促进)奖励基金”也签约启动。实景版“游园惊梦”的缘起正是青春版《牡丹亭》:北京苏州商会会长、中国爱慕集团董事长张荣明先生在北京观看了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后,被昆曲的迷人魅力深深打动,在专程返苏参观苏昆和苏州昆剧传习所后,“游园惊梦”昆曲会所和实景版《游园惊梦》就此诞生。

从抽象、洗练的舞台重回当年红氍毹上的家班演绎,江南私家园林韵味的后花园,应该是所有故事的原点。“这种园林与昆曲相融合的实景演绎,我想只有在苏州才是唯一的,所以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游园惊梦》。因为苏州拥有两个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一个是苏州古典园林,一个是昆曲,它们是共生共荣、不可割裂的一对绝配。在过去的生活中,苏州人就是在精致的苏州园林中创造了优雅的昆曲,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演绎了这样的昆曲。戏曲的调度跟园林的建筑,韵律吻合,气质相通,一步一景,借景衬景,步步有景,人们在这里不是看表演,而是在追寻当年的生活。”苏州昆剧院院长、实景版《游园惊梦》创意策划人蔡少华表示。

在会所里重现当年赏曲的风范,需要与舞台演出完全不同的设计。在实景版“游园惊梦”中,为实景演出作铺垫的“导赏”颇具创意,整个过程分为拍曲导赏,“堂名”、“厅堂”演出导赏,昆曲表演特点及行当程式导赏等多个环节。在原汁原味的苏式厅堂、庭院中,深入了解昆曲“先曲后剧”、家班坐唱、“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当观者对昆曲的原生态环境有了详细的了解之后,当水榭中传出悠扬的曲声,当池面上映出佳偶的身影时,《牡丹亭》中最美的“游园惊梦”几乎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飘进人们的视线。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