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新“唱”,四百年《牡丹亭》焕青春
【作者】 袁荣德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7.03
【版次】第A07版(文化)
【入库时间】20130810
【全文】
《牡丹亭》剧组人员正在排演。
四百多年前,明代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以古南安府衙后花园(在今大余县城)为背景,以大余民间流传一千多年的“女魂恋人”的传说为素材和原型,创作出享誉世界的《牡丹亭》。四百年后,恐怕连汤显祖也未曾想过,《牡丹亭》的梦还在延续,大余县用《牡丹亭》演绎了一出牡丹亭文化“大戏”。且看——
A
寻源追梦《牡丹亭》
2006年,多年研究《牡丹亭》故事渊源的大余学者谢传梅发表了关于大余县是《牡丹亭》故事策源地的论文。此观点一出,立即得到了众多与会专家的首肯。谢传梅一鸣惊人,获得第九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国际艺术银奖。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协会汤显祖研究分会会长周育德先生之后择文称:“江西大余赣南名胜地也,关山雉喋,衙署池台,每惹古今才人作悠悠之想。爱《牡丹亭》者,读‘晓来望断梅关’之句,辄认定杜丽娘还魂故事发源于此。”
而令许多“汤学”专家意想不到的是,谢传梅只是大余一位年过七旬身患重病的普通退休老教师。二十多年来,他“咬定”《牡丹亭》不放松,悉心研究《牡丹亭》创作的来龙去脉,论证了故事发生地是在大余,以及汤显祖与古南安的一段不了情。
大余县县志办负责人邓思喜告诉笔者,和谢传梅一样,大余县还有十多位多年研究《牡丹亭》的本土学者。他们当中,既有文化部门的在职干部,也有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甚至有几位商人也沉迷于此。甘于默默无闻,他们苦苦追寻着汤显祖的脚步,致力于收集整理《牡丹亭》的历史渊源及历代名人与《牡丹亭》的人文轶事。
为了给研究《牡丹亭》的本土学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大余县于2007年成立了“梅关古驿道暨牡丹亭文化研究会”。辛勤耕耘就有收获。2011年,“《牡丹亭》故事原型—‘女魂恋人’的传说”入选赣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近年来大余县出版发行了《〈牡丹亭〉之谜》《梅香古驿道,芳留牡丹亭》等十多部书籍和原创论文,曾有300多名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包括著名作家、艺术家叶圣陶、巴金、冰心、艾青、曹禺等先后为大余牡丹亭题诗、作画。
B
毕生倾情《还魂记》
“来了我河东旧族柳梦梅,为求那妙手砍得蟾宫桂,忍受着岭北料峭寒风吹,步履蹒跚向前走哇……”这是大余县牡丹亭演艺公司新鲜“出炉”的原乡版(也被称作采茶通俗版)《牡丹亭还魂记》剧本中柳梦梅的一句唱词。
因向往而执著,因“牡丹”而倾情。为了这台完整的《牡丹亭还魂记》采茶戏,牡丹亭演艺公司的“元老们”苦苦等待了二十一年。
“‘柴篼’是客家方言里的一个词语,意为树根。我们这些‘老家伙’愿意是牡丹亭旁的一个老柴篼,为她一直守候。”牡丹亭演艺公司董事长黎林生不经心的一句话,道出了他们一生的坚守。
其实,早在1991年,大余县就根据《牡丹亭还魂记》中第二出“游园惊梦”编排了折子戏,并在首届梅关古驿道赏梅节文艺展演大放异彩。曾身临文艺展演现场的大余市民刘芳告诉笔者,能容纳一千多人的工人文化宫被挤得水泄不通,有不少观众是专程从外省赶过来的。
作为“牡丹亭故乡”,仅仅一折“游园惊梦”折子戏,远远不能吸收和继承《牡丹亭》的文化精髓。但受人员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一台完整的《牡丹亭还魂记》成为“老柴篼”们沉积二十多年的心结。
直到去年,渐感时机成熟,大余县正式把原乡版《牡丹亭还魂记》的创作提上了日程。笔者在大余县文广局了解到,改编创作的七场大型原乡版《牡丹亭还魂记》,剧本和排演方案已通过省市专家评审,并受邀参加江西省第五届艺术节调演。目前,剧本改编、音乐制作、演员培训等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老柴篼”们的《牡丹亭》情怀,终于有了寄托。
C
“牡丹亭经济”飘香
牡丹亭文化是大余博大的传统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时至今日,大余人又把弘扬牡丹亭文化提升到了另一种高度,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理念,审视和开发牡丹亭文化。“牡丹亭”作为大余重要的人文景观成为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正日益成为展示大余形象的一张“漂亮名片”。
“我们将把牡丹亭爱情文化主题公园打造成中国最纯美爱情圣地,把《牡丹亭》故事中柳梦梅与杜丽娘至死不渝的爱情作为旅游开发起点,让历史与现代人的爱情在这里交会。”大余县旅游局负责人廖晓初告诉笔者。
作为一座文化“富矿”,牡丹亭故事给大余县文化产业带来了无尽源泉。其中,荣获“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的东宏旅游工艺品有限公司将牡丹亭故事“搬”上了工艺品,以此构思设计的锡制工艺品远销海外,年总产值达三亿元以上,成为大余文化产业的新亮点。
此外,借助文化和品牌“联姻”,大余县还推出了以“牡丹亭”命名的星级宾馆、旅游食品、商城、楼盘等“副”产品。牡丹亭旅游食品有限公司的“牡丹亭”牌商标被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其生产的“牡丹亭”牌多味花生飘香大江南北,畅销市场二十多年。
大余人的宏伟构想是,汲取牡丹亭文化的“营养”,开发牡丹亭文化后续产品,让更多的“牡丹亭”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