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看《牡丹亭》成为香港大学生的时尚

看《牡丹亭》成为香港大学生的时尚

作者:陈韧 出版日期:2006.09.21 点击数:0

【作者】 陈韧

【报纸名称】:抚州日报

【关键词】 城市大学 牡丹亭 文化中心 香港大学 汤显祖 教授 主任 昆曲 中国文化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出版日期】2006.09.21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郑培凯教授祖籍山东省,在台湾长大,1970年从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负笈美国30年,曾在美国纽约耶鲁大学求学和任教。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汤显祖研究方面有较显著的成就,其中《汤显祖与晚期文化》颇为学术界称道。$$谈及香港对汤翁的研究,郑教授说,以前研究的人并不多,对汤显祖及其作品了解的人也不多。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后,在香港引起很大的震动,媒体对昆曲的宣传大大增强,而白先勇先生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香港上演“很受落”(很受欢迎之意,使更多香港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对昆曲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令人感到非常欣慰的是,看《牡丹亭》、谈论昆曲已经成为目前香港大学生的时尚。在香港,谈到中国传统戏曲,首先想到的剧种就是昆曲,首先想到的剧目是《牡丹亭》,首先想到的戏曲家是汤显祖。$$郑培凯先生对汤翁研究非常投入,趁此次学术研讨会之际,他提前一天时间来抚州,只身来到文昌桥东和玉茗堂旧址等地考察,并深入到南城丛姑山汤翁当年读书的旧址参观,收集研究资料。一天时间,让郑教授印象最深的是,不论走到哪里,谈起汤显祖是妇孺皆知。他说,这是汤翁艺术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汤翁艺术研究发展的非常好的动力。$$对整个抚州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利用,郑培凯认为,虽然汤显祖纪念馆、王安石纪念馆的建设花了不少心思,但与历史文化的联系不是很密切,选址与名人旧址相差较大,而且在所有的旧址上都没有诸如石碑之类的标识物,让人无法知晓。郑培凯教授建议,假如城区还有可见的文化古迹,应尽量做好保护工作。在城市开发建设规划时,应请一些古建筑和古村镇研究专家参与,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