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牡丹亭》的文化冲击及文化意义

《牡丹亭》的文化冲击及文化意义

作者: 出版日期:2008.04.0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抚州日报

【出版日期】2008.04.04

【版次】第三版(时事?视觉新闻)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戏剧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娱乐,而好的戏剧更甚――《牡丹亭》就是这样一出融思想性、艺术性和高尚娱乐性为一炉的好戏。 在《牡丹亭》里,主人公柳梦梅与杜丽娘一见钟情,萌发青春之爱,并产生了性的结合。然这一结合既不俗也不是西方式的“放”,汤显祖用了一种特有的比较精神的表现手法:让男女主人公相约在梦里,用“花神舞”的表演来展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使之达到了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也正是《牡丹亭》的文化意义所在。展开来说,有以下方面值得鉴赏: 第一,《牡丹亭》的文化含量广阔且深邃。大凡好的戏剧总是通过扩大和优化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或诗化生活内容,来表现人的精神追求。戏剧舞台既小又大。讲它小,是因为它受限于物理空间;说它大,就是表现人精神追求时反映出宏大的心理空间与精神空间,它超越了人所有的现实生活。所以汤显祖写戏,妙在借梦,如“临川四梦”。《牡丹亭》便是其中一个梦。因为梦是随意的、散发的,具有无限的精神空间,可以不对现实生活承担任何责任。当你做梦的时候,即进入一个最自由的境界,你在生活中受到的一切束缚都会被抛开。所以汤显祖就利用梦来展开他的想象,无限地扩大他的生活空间。而且把实际生活中所没有的暂时不可能的但却是他想达到的东西,在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牡丹亭》丰富和诗化了现实生活。首先是她高情调的文化批判精神,用追求爱情的美来冲破封建束缚和精神枷锁。按说,伟大的时代产生不朽的作品。在莎士比亚所处的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社会生气勃勃,好的戏剧因此如雨后春笋。然而相比之下,当时中国的明朝末年封建社会到了晚期,经济萧条,社会意识形态比较沉闷,由于“文字狱”的影响,中国民族的生气与人性正被封建专制所扼杀。汤显祖就是在这种情况开始了他那看似微弱但却是惊人的觉醒,非常可贵。《牡丹亭》的出现可以说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这出戏的意义就在于它在当时中国社会走向没落时表现出了一种精神上的反叛性。戏里主人公杜丽娘要冲破阻碍他们爱情自由的传统束缚,而这恰是她的父母包括她的老师都很维护的东西。她的父亲是一个南安太守,用一切规矩来培养她,把她培养成那种封建礼教所需要的贤妻良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游园惊梦》这一出戏,里边展示了杜丽娘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世界就是她的父母为她设置的,也是当时社会为她设置的那个世界。就是她的闺阁之内,“锦屏人”后头那个旧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个秩序,这个秩序就使杜丽娘变成一个非人,变成一个不自由的人,受束缚的人,一个非人性的人。她看着“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同时面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自然景色,很思念感慨。戏里强调人的世界和自然世界,这个自然世界实际上就是作者所理想个人解放世界。试图通过歌颂自然天性来歌颂她所追求的那个东西:“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个景致在时间中变化,在流转。戏中一个世界就是她父母和老师提供的旧世界,一个是她突然发现了新的美的世界,但这个世界父母和老师是不愿也不会给她更不让她进入的。他们要用传统的道德来约束她的身和心。一个女孩子到了情窦初开的时候,刚刚懂得爱情,偷偷在自己的裙子上绣了一对鸳鸯,被她母亲发现了,少不了挨骂。所以她心里埋怨她的父母向她隐瞒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更加美的、更加符合人性的那个自由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她通过对后花园的自然美景的发现而发现。“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蘑外烟丝醉软”。表面上写的是玫瑰花,实际上表现了当时杜丽娘的心态。“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古的先!”牡丹再好,但是春天归来的时候,它并不是首先得到春天的。这是汤显祖最早的平等思想。发现真正的感情,发现真正的美,并不能因为你的高贵而改变。你的高贵没有用,你有钱,你有权,你官做得大,但是同样得不到爱情。“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充分展现了杜丽娘的青春觉醒,也是她人性的觉醒。 第三,《牡丹亭》整合了一种人际间的平等。这出戏很抓人,能够很快地把人们的情绪带进剧情中,使之真正达到一种集体体验。有资料记载,浙江一民间女子看了《牡丹亭》之后如痴如狂;还有一个叫何西爵的,后来当了明代宰相,他也感动得不得了。当人走到最高的精神领域的时候,一些共同的精神会被它拨动。当时《牡丹亭》的流传,许多人都有这种共同的感觉。法国浪漫主义戏剧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浪漫主义戏剧家雨果写过一个戏叫《欧也尼》,首演的时候,因为学派不同,当时古典主义派跟浪漫主义派的学术思想尖锐对立,古典主义派想把这个戏给搅掉,就在戏院顶上搞了好多垃圾,准备演出的时候把垃圾推下去。当这个戏真开演,进入了这个戏剧情景的时候,两派都被感动了,结果准备推垃圾的人都看到戏里去了。所以启蒙主义的思想家狄德罗就讲过,人有好人,有坏人,有各种不同阶层的人,当你进入剧场看一出戏的时候,心在共同跳动的时候,共同为一种感受而感动的时候,连坏人也加入了这个感动的行列。《牡丹亭》就是在当时人心混乱时整合了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统一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也强化了人的一种平等意识。由此,想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和乐这两种范畴。礼要求尊卑上下,把人区分开来,乐则把人合起来。而乐的最有效形式就是通过好的艺术来实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后来发展到唐以后,这个礼的精神越来越上,乐的精神越来越下,所以等级越来越森严,发展到现在,戏剧就应该承担起古代的乐的这种作用和功能,就是把更多的人联系起来,团结起来,使人们之间的感情趋于平等与和谐。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