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堂版《牡丹亭》回归明代演剧方式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05.14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820
【全文】
本报驻北京记者 梅春艳 今年5月18日,是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6周年纪念日。就从这一天起,厅堂版昆曲《牡丹亭》将长期进驻北京“皇家粮仓”——这座始建于明永乐七年的建筑曾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俯瞰了京城600年沧桑;如今,它被改建为世界上最小却又最高贵的剧场,明代昆曲“家班”的演出形式将在这里首次回归。 复兴“雅集”景观 昆曲最原始的表演样式来自江南的私家园林:一个大户人家拥有一座园林,蓄养一个昆曲家班,三五知己或同门同族“雅集”宴请,按全本或单出剧目出演。民国晚期,昆曲演出才开始从传统的戏台向三面墙的舞台进化,目前原始的戏台都已成为文物和遗址。 厅堂版《牡丹亭》正是要复兴原始的“雅集”景观: 演员、乐师皆以明代服饰装扮,恍然复生园林的秀雅之美; 生旦华美行头全部由苏州绣娘针针手绣而成,用翠鸟腹部羽毛做成的点翠头面今已罕见; 演员全凭嗓子和身段,谢绝所有扬声器; 艺术总监林兆华在演出环境上更下功夫——空间设计充分尊重“皇家粮仓”原貌, 剧中陈设全部采用明式家具,朴拙青砖与曼妙轻纱构成恍惚的凝望关系,在演出中甚至会出现蝴蝶飞舞、下雨、落花等特效…… 余秋雨是文学顾问; “巾生魁首”汪世瑜此番不仅担纲导演,更与“旦角祭酒”张继青一起对年轻演员口传身授《牡丹亭》一招一式。主办方数次去苏州昆剧院和苏州昆曲艺术学校挑演员:“目前选中的小生曾杰饰柳梦梅24岁,闺门旦胡哲行饰杜丽娘19岁,已经排演半年多了。”主办方负责人王翔说。 昆曲不是草根艺术 厅堂版《牡丹亭》规避了折子戏与全本连台的弊病,同时兼顾原著的曲词格调,大删枝蔓,不伤雅致。艺术总监林兆华介绍,全剧选取了原著55折中的《游园》《惊梦》《寻梦》《叫画》《幽媾》《冥誓》《回生》等12折精华段落,共2个小时。带着敬畏来排《牡丹亭》是林兆华在策划之初便已确定的理念,在120分钟和500平方米的简洁时空中,他将尽力构筑起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景观。 由于空间有限,“粮仓”里只能容纳50人观演,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票价不菲:视位置不同票价将从580元到1.2万元不等,而1.2万元是两个包厢的整体价格;不过,票价中包含了演出前“赏心乐事牡丹宴”的费用,观众可先行品尝“袅晴丝”“山坡羊”等以曲牌定名的菜肴…… 王翔认为:“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不是草根艺术,观众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审美情趣。”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同意这种说法:“我把这当作文化行为来看,没有商业怎么养艺术?昆曲是雅文化,厅堂版《牡丹亭》定位小众的路子是对的。” 至于究竟有多少小众买账,还有待市场检验! 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