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紫嫣红《牡丹亭》纸上游园笔端惊梦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4.10.21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纸上游园笔端惊梦姹紫嫣红牡丹亭今天晚上开始至二十三日晚,由白先勇一手策划制作并带来的昆曲《牡丹亭》将在世纪剧院分三晚上演,那样一台凝聚了他对昆曲之美和中国古典美学深刻理解的演出,相信看过的观众也会发出同样的感慨。一部《牡丹亭》,绕满了作家已有的生命,而他也力图用《牡丹亭》告诉世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精华。
“像这样的好戏,一个人一生也只能看到一回罢了!”这是著名作家白先勇在他著名的小说《游园惊梦》中,借赖夫人的口赞叹抗战结束后首度登台的梅兰芳与俞振飞合演的昆曲《游园惊梦》。今天晚上开始至23日晚,由白先勇一手策划制作并带来的昆曲《牡丹亭》将在世纪剧院分三晚上演,那样一台凝聚了他对昆曲之美和中国古典美学深刻理解的演出,相信看过的观众也会发出同样的感慨。一部《牡丹亭》,绕满了作家已有的生命,而他也力图用《牡丹亭》告诉世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精华。
抗战胜利后,白先勇和家人搬到上海,正赶上抗战期间曾蓄须明志的梅兰芳首度登台公演,演出之轰动令黑市票卖到一根金条一张。十岁的白先勇与家人同去看戏,正看到梅兰芳与俞振飞合演《牡丹亭》中的折子戏《游园惊梦》,那是他第一次看到昆曲,并不太懂,然而梅兰芳的一曲《皂罗袍》,却使他从此迷上昆曲之美。年长后他看到《牡丹亭》,更为剧中“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浪漫至情故事而倾倒,这竟也是促成他写出脍炙人口的小说《游园惊梦》的原因之一。后来,小说的风行曾一度引起热情的读者们好奇的追问:究竟什么是《皂罗袍》?
究竟昆曲和《牡丹亭》有何魅力令作家如此折腰?
而今,白先勇携活生生的《牡丹亭》同现北京。那一段《皂罗袍》,唱的就是《牡丹亭》中著名的警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真是叹尽人间对瞬间之美的无限惜别!昆曲之美,不见得大多数人有福领受,而
《牡丹亭》之魅力,却是在纸上可以读得的。
《牡丹亭》是我国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明代的汤显祖的代表作,又称《还魂记》,是汤显祖著名的“玉茗堂四梦之首”,至今被后世尊为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戏剧成就的巅峰之作,其情节之清奇、词曲之绮丽,令人赞叹不已。该剧一问世,便“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全剧共五十五出,故事打破传统戏曲小说中男女暗通款曲、后花园私订终身等陈旧套路,着意刻画了一个大胆叛逆、追求浪漫爱情的女子形象:被封建礼教困于深闺的杜丽娘不甘于不能自主的命运,在游春之后于梦中邂逅书生柳梦梅并与之缠绵,惊梦之后,在人间不得自由爱情的苦闷使她抑郁而死。偶尔拾得杜丽娘自画像的柳梦梅因画生慕,化为鬼魂的杜丽娘寻来与之痴恋。在历经系列磨难之后,杜丽娘终又还魂,得返人间与柳梦梅结成美满夫妻。
这样一个为至纯至真的爱情从人间寻到阴间,又从阴间寻回人间的浪漫奇情故事,不仅在明代那个束缚万端、礼教可取人性命的环境下获得大众强烈的共鸣,即便在今天看来也相当震撼人心。这也就是白先勇所称道的其超越时空的至情至性之美,他更叹“杜丽娘的心事,最后虽然得到圆满的结局,但那股奋不顾身的赤精厉忱,本身就有一种凄绝的悲壮”。该剧曾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多种语言介绍到国外,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声誉的名剧,汤显祖也因之获得“东方莎士比亚”的美誉。
《牡丹亭》是昆曲的经典名剧,近百年来,由于昆曲的日渐式微,这出曾经“家传户诵”的大众名剧,如今已变成鲜有人欣赏的纸上经典。然而经典终归不会因为寂寞而失去经典的魅力,就算是故纸堆中捡来一观,绮丽的词句读之仍口角噙香,清奇的故事掩卷令人回味无穷。如今看白先勇欲借各方努力让昆曲和《牡丹亭》还魂,真有如杜丽娘的热情和勇敢!
■文/本报记者刘净植
《姹紫嫣红〈牡丹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定价:5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