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海角片羽)《牡丹亭》、郵票和崑劇

(海角片羽)《牡丹亭》、郵票和崑劇

作者:賀越明 出版日期:2012.12.15 点击数:0

【作者】 賀越明

【报纸名称】:澳门日报

【出版日期】2012.12.15

【版次】第F09版:新園地

【入库时间】20130310

【全文】

《牡丹亭》、郵票和崑劇

澳門郵政局上月杪發行了一組“牡丹亭”郵票。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這是繼《紅樓夢》、《西遊記》等古典文學名著之後,第七次“文學與人物”系列郵品面世。以《牡丹亭》為題材的郵票,內地郵政部門早已發行過數次了,但在澳門尙屬首發,而且從圖案設計看,哪一方面都不遜色。創作《牡丹亭》的湯顯祖,是最早在澳門留下足跡的古代大劇作家,據說其中的一出《謁遇》,以明代濠江之事為背景寫成,還有幾處唱詞涉及此地景觀風物。《牡丹亭》與澳門早已結緣,現今這種緣分又在郵票上得以賡續。通過郵品介紹經典文學作品,實乃巧思創意,當有助於人們尤其是靑少年一窺中華傳統文化寳庫。

問世於明代的長篇劇作《牡丹亭》,講述的是南宋時太守之女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悲情故事,距今已有四百年歷史。澳門是次發行的六枚郵票,包括“重遊尋夢”、“寫眞遺願”、“冥判回陽”、“幽媾圓夢”、“回生私婚”和“圓駕慶聚”,等於截取了其中六個重要場景;另外的小型張“遊園驚夢”,則展示杜麗娘私自遊園,在夢中與素不相識的柳夢梅幽會的迷人幻境,恰是整個故事的關鍵,或者說是劇中“戲眼”。有幸獲贈這套郵品後,我細細欣賞,覺得從整體構圖到人物形象,從筆觸線條到色彩運用,都很美、很雅,耳畔好似響起了“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郵票上的精美畫面,讓人想到的正是這優美、典雅的唱詞。

《牡丹亭》的美和雅與生俱來,以任何藝術形式表現都離不開這兩個特徵,更不必說崑劇舞臺表演,容不下任何庸俗氣息。換句話說,對於這部崑曲藝術的巓峰之作,庸俗即是醜陋。多年前發生的一場《牡丹亭》出洋受阻的風波,正可作為解說這番事理的例證。

那是一九九七年,美國紐約林肯中心與上海崑劇團經過洽商,以五十萬美元買定全本崑劇《牡丹亭》赴美商業演出,作為翌年七月林肯中心藝術節開幕式的重頭戲。根據合同,美方委派專攻現代戲劇的陳士爭赴滬改編並執導該劇。豈料,這位美籍華裔導演在排演中別出心裁,添加了一些“噱頭”,如把馬桶放上舞臺,設計出男女幽媾的場面,等等。尾聲“大出殯”更加出位,演員們身穿素服,披麻帶孝,在哀樂聲中抬着棺材從舞臺上走下,徐徐經過觀衆席直到劇場前廳,隨後點火燒紙錢,像是眞的舉行土葬。正是這場戲,在赴美前彙報演出時,使觀衆大為震驚、反感,不少人一邊大叫“觸霉頭”(上海方言,意謂“晦氣”),一邊逃離劇場,路人見此情景也為之側目。頓時輿情譁然,滬上媒體紛紛發表文藝界人士及普通觀衆的言論,批評這樣演出是“糟蹋”老祖宗,“破壞”崑劇表演藝術。文化主管部門順從民意,決定扣留已抵機場的演出道具及舞臺裝置,致使《牡丹亭》出洋之行泡湯。

對《牡丹亭》演成如此俗不可耐的面目,常人自然難以接受,批評者無一例外地將此歸咎於陳士爭,說他的導演手法是宣揚封建迷信和色情,是不懂崑劇藝術。但我有點懷疑,這位專攻戲劇的導演並非對崑劇無知,而是有意為之。他應知這樣一種淺吟低唱、做功精細的高雅表演,非有相當的文化素養而不能欣賞,其觀衆在中國已少而又少,又能在美國覓得幾多知音?他受命執導為票房考慮,唯有設法迎合西方觀衆對東方文化的獵奇心理,增加一些他們喜聞樂見的內容,如舞臺上的男女幽媾;或是聞所未聞的行為,如經過觀衆席的抬棺出殯,等等,以為這些在國人看來是“糟粕”的東西,很可能在紐約林肯中心的洋觀衆那裡產生“轟動效應”。反之,如果把這出戲原封不動地搬上西方舞臺,怕是沒有多少觀衆能領略其雅致含蓄之美。至於把演出從臺上延伸到觀衆席,是打破傳統的舞臺“三面牆”束縛,與觀衆直接交流,已成為現代戲劇常用的表現手法。導演的標新立異,本來是為了嘩“洋”取寵,只是這些試圖增進與異域觀衆交流的道具和表演,實在不那麼“吉利”,引發巨大的反對聲浪。的確,如若讓老外看了陳氏編導的《牡丹亭》,並留下“這就是崑劇”的印象,眞對不起有“中國戲曲之母”雅稱的崑劇,也對不起湯顯祖之後對該劇在舞臺表演上不斷精益求精的歷代老祖宗。

據說林肯中心當年因《牡丹亭》禁足,損失不菲,揚言要訴諸法律。我不知道這場風波最終如何平息,若干年後崑劇《牡丹亭》終於踏上了美利堅,但不是上海崑劇團的五十五出全本,而是白先勇悉心打造的靑春版。聽觀賞過的友人說,稱得上奼紫嫣紅,美不勝收。我想,像崑劇《牡丹亭》這樣的作品,屬於陽春白雪,曲高和寡是必然的,為了讓更多觀衆甚至是異邦人士也能欣賞和喜愛,如靑春版那樣的適度改編自在情理之中,但為了迎合有異於正常的趣味,誇大或添加某些流於低俗的玩意,便過猶不及而不足取了。

賀越明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