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青春版《牡丹亭》火爆的启示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5.0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 杨扬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台上,杜丽娘眼波流转,柳梦梅情深如注。白先勇打造的昆曲大戏“青春版《牡丹亭》”刚刚走过合肥。一千多人的剧场挤了两千号人,“80后”乃至“90后”的年轻人在9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除了鸦雀无声,就是掌声雷动。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对于一些传统戏曲品种的继承和创新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我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璀璨富饶。然而,在新时代,很多曲种都面临着演员青黄不接,观众稀少,市场凋敝的危机。拿民歌、花鼓灯、青阳腔,黄梅戏、傩戏、目连戏来说,普遍面临着缺少发展资金,发展规划不完善,缺乏广泛社会认可的现实问题。 然而,艰难中,“白牡丹”不仅一飞冲天,而且迅速点燃了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是美。“白牡丹”从造型、灯光、舞美,无不以“美的极致”为标杆。“用青春的演员演青春的故事,来吸引青春的观众。”不仅主演“如选美一般挑选出来”,连跑龙套的花神都要“个个俊美,身材相当”。现代的消费者追求视觉享受和感官体验,赏心悦目是吸引人的首要特点。对细节的挑剔更是在青年一代中成为普遍的标准。 其二是现代。平淡的农耕岁月使得从黄土地中走过来的艺术形式,讲究热烈浓郁,大红大绿,浓油赤酱,这和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是有差距的。如何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让传统和民族文化吸引年轻人,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以戏曲为例,便是要把传统文化的古典美学和现代的剧场接轨:尊重古典却不因循,借鉴现代但不滥用。除在布景、配乐、人物塑造和剧本方面,针对现代人的情感和审美意识进行现代化的调整之外,经典的唱腔和舞台核心元素还不能随便更改。如此,原有的艺术特征得以保留,民族传统得以延续,现代的观众也可以接受。 其三是创新。传统艺术要想发展,要想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打动青年观众,特别是具有一定审美水平和文化背景的观众,使他们产生共鸣和认同。“青春”二字,绝不仅仅指演员青春美丽,更是指通过艺术创新让更多的青春观众走进传统文化殿堂,让传统艺术焕发青春活力。 笔者曾闻学者感叹,说是一些珍贵剧种,例如目连戏,多年前的录音录像,因为没有字幕讲解,已经令人费解。时隔几年访问旧地,新人不继,老相识却又故去不少。相信这个问题不只是存在于戏曲领域。那些口传心授的人类智慧和美的结晶,并不是好端端保存在某个村庄的角落,等待我们准备好条件去发掘和保存的,它们的传承者们正在慢慢老去和离开!“白牡丹”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之路,难道不值得文化工作者思考和借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