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相思莫相负 牡丹亭上三生路:――《牡丹亭》评介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12.15
【版次】第三版(时事?视觉新闻)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吴凤雏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戏曲作品的代表。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秋。
《牡丹亭》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轰动。
首先在于,《牡丹亭》所揭示的主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封建体制走到明代,已病入膏肓,种种末期症状全面显现:一方面,政治集权、土地集中、思想禁锢、吏治腐败愈演愈烈。特别是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口号的封建道统对人们合理精神诉求的扼杀,“三从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妇女身心自由和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的压制,无不登峰造极。另一方面,却是商品交换促发了商品经济的萌芽,哲理的思考引发了对程朱理学的反叛,市民阶层的衍发推动了市民文学和戏曲说唱艺术的繁荣。
《牡丹亭》的深刻处在于,它再现并创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杜丽娘的形象,在我国戏曲文学典型的画廊中,是一个光辉的创造。作为“生于宦族,长在名门”的大家闺秀,丽娘不能越出闺阁半步,游园当属犯禁,甚至连午睡都被视为不合礼法。“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装出死相,说笑就是放肆”(鲁迅语)。她就像只小鸟,被关在笼中,如春香所说,“昔氏贤文把人禁杀”。在封建礼教牢笼中,一个豆蔻少女追求性爱的天性心愿,只能在梦中才能插上自由的翅膀,得到合乎人情的满足;只有死后才是自由的魂魄,才能获得一种虚幻的完美。
在艺术表现和关目结构方面,《牡丹亭》凸显出浪漫主义风格和独特的关目技巧。杜丽娘“惊梦”是戏胆。它不仅是剧情发展的枢纽,而且是连接现实与虚幻的桥梁。梦,本是纯主观领域的精神现象,在汤显祖笔下却成为完成人物性格塑造、促进戏剧矛盾展开、连接人间、鬼域的纽带。
《牡丹亭》尽管情境浪漫,结构却十分谨严。全剧以杜柳爱情、婚姻为主线,以宋金战争为辅线,以杜丽娘、柳梅和杜宝为主要人物贯穿全剧,以陈最良等为串连,穿插其间,大背景展开,多场面敷衍,结构恢弘,人物众多,却起承转合,环环紧扣,一波三折,跌宕有致。全剧的情节关联、场次穿插、人物刻画等等,无不既波澜跌宕而又高妙精致,既不失天然之趣,而又见独运匠心。
汤显祖不仅是以灵奇新妙构戏的天才,而且是心理描写的高手。剧中的很多戏,如惊梦、寻梦、写真、玩真等,主要不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尖锐冲突,而是通过主观抒情的方式,对人物的心境作绘声绘色的描写来展示和刻画人物的心灵世界。鲜活的心理刻画的妙笔和简详合理的巧构,《牡丹亭》俯拾皆是,美不胜收,在我国古典戏曲中堪称独树一帜。
关于《牡丹亭》的语言风格,诚如王骥德所说,“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当然,微疵难免,如一些低俗的科诨、戏谑文字,冷僻典故造语艰涩,时有拗撤,偶出误笔,以及结构上某些拖沓、松散等,均显出仓促急就而欠推敲,或就意趣新奇而失缜密。然而,毕竟瑕不掩瑜。无论其思想的深邃前卫,艺术的卓越精美以及舞台的适应性,在明代,《牡丹亭》都是其他作品难以企及和无与伦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