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为何能风靡10年
【副篇名】蔡少华:“活态传承”救了昆曲 记者 王娟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4.13
【版次】第11版:娱乐新闻
【入库时间】20140520
【全文】
戏曲界有个说法,一出青春版《牡丹亭》,救活了昆曲一个剧种,这样的奇迹是如何实现的?昨日,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做客武汉图书馆“名家论坛”,以“中国昆曲活态传承”为题介绍了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背景,吸引了数百位观众前来捧场。观众中既有刚刚看过了《长生殿》的大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有观众吊瓶没打完就来听讲座,让蔡少华感慨于武汉观众的热情。
戏曲不能成为“遗产”,应该活在当下
蔡少华介绍,十多年前他刚担任苏州昆剧院院长时,昆曲刚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戏曲界争着成为‘非遗’,这其实不是件好事。遗产,不仅意味着珍稀,也意味着濒临灭绝的危险。戏曲要传承,必须活在当下,以一个活的姿态去传承,而不是成为一个进入博物馆的东西”。
不想进博物馆,就必须出人、出戏。抱着这样的念头,蔡少华几经周折邀请到了白先勇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在他看来,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不仅在于青年的演员演绎了一个青春的故事,更在于剧中洋溢的创造力。他透露,10年前策划《牡丹亭》时,“青春版”这个提法只是为了区别于老艺术家演绎的版本,但在创作的过程中,这个偶然的提法变成了今天昆曲不懈的追求。“《牡丹亭》的戏文、曲牌都是汤显祖的原稿,但我们在创作中用现在的眼光,把最美的部分奉献给观众。比如说在舞台呈现上打破了传统昆曲的舞台调度,强调了戏剧色彩和造型的包装,将昆曲之美无限的放大”。
不仅于此,传统昆曲的演绎方式在《牡丹亭》中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过去昆曲在厅堂里演出,和观众距离非常近,所以演员的身段、眼神都非常细腻、含蓄,没有其他剧种那么夸张。但是在今天,剧场条件发生了变化,演员们的演绎方式也会有变化。”
戏曲应该放下身段,走到年轻人中去
交流环节中,一位看过《长生殿》的大学生观众提问说,和《牡丹亭》相比,《长生殿》的舞台背景十分简单,服装也不如想象中华美。蔡少华解释说,昆曲舞美强调空灵、写意,《长生殿》的舞台变化不大却十分讲究,背景的龙凤图案都是金线绣制,演员服装仅有红、白、黄三色,却传达着三种不同的情绪张力。
注重年轻观众,是苏州昆剧院的传统,剧组常常会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观众的意见。蔡少华认为,戏曲的传承不仅是演员传承剧目,观众也需要传承,戏曲只有时时听到观众的欣赏和不满,才能真正“活”下去。当年青春版《牡丹亭》刚亮相,他就带着剧目走进大学,和青年观众见面。10年里,《牡丹亭》演了236场,高校里的公益性演出占了很大的比例。蔡少华说,“我常常听到戏曲界批评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欣赏戏曲之美,只知道沉溺于网络。这不能怪年轻人,社会应该对此负责,因为社会没有给年轻人接受戏曲教育的机会,他们没有机会走进剧场去欣赏。如果有机会,他们中间一定会有人喜欢上戏曲。所以戏曲要放下身段,走到年轻人中间去。”
蔡少华说,现在苏州已经做到每个中小学生至少看一场昆曲表演,活动经费由政府买单。此次来汉,他看到了汉剧也启动了“百场汉剧青春行”的公益活动,“我们曾经和汉剧在北京合演过《牡丹亭》,汉剧和昆曲一样,都承担着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任。现在汉剧也推出了《王昭君》这样以青年演员挑大梁的剧目并且取得了成功,还带着百场演出进校园,一定会有更多年轻观众开始了解、喜欢汉剧”。
拯救昆曲,不能只靠《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让昆曲成为戏曲发展的典范,不少地方剧种也纷纷效仿。作为苏州昆剧院的掌门人,蔡少华说希望能在赞扬声中保持冷静的思考。“大家常说青春版《牡丹亭》救了昆曲这个剧种,这个说法有些夸张。昆曲的复兴,是个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这里头有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也有白先勇先生不遗余力地推广,还有方方面面的努力。10年里,我们做了10部戏,不仅在创作上有创新,也引进专家、学者做了各种有益的尝试,比如在资源的整合利用上,《长生殿》是引进台湾企业家的资金支持,《牡丹亭》前后的制作、宣传、公益演出费用达到5000万,靠的是艺术基金会的力量。我们还和日本戏剧大师坂东玉三郎合作,排演中日版《牡丹亭》,演了60多场。现在我们还在策划做游园惊梦会所,复制历史上的‘虎丘曲会’,很多的努力才造就了今天这个局面。”
蔡少华说,现在是昆曲发展最好的时期,他希望将来昆曲能和芭蕾一样,成为世界的艺术。“现在站在舞台上的俞玖林、沈丰英(青春版《牡丹亭》主演)这一代演员,不仅由大师亲授,也有文学功底,经历过各种场面,还走出了国门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我相信,未来20年,昆曲的发展肯定比今天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