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牡丹亭,一唱四百年
【作者】 姚一鹤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3.05
【版次】第T03版: 2014全国两会特刊·艺术江苏
【入库时间】20140330
【全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牡丹亭—游园惊梦》经典选段,让很多人熟知昆曲。
南京市宁海中学 高一(14)班 詹欣媛 绘
苏州昆剧院演员在表演昆曲《游园惊梦》。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在又被称为“昆剧”,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在昆曲初步形成的过程中,民间艺术家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昆曲获得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后,开始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时许多一流的作家、学者参加进来,用精美的诗句和生动曲折的故事撰写了大量剧本。就在梁辰鱼创作《浣纱记》的同一时期,明代戏剧领域还诞生了另外两部影响同样巨大的作品,那就是李开先(1502―1568)的《宝剑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相得益彰,四百年来不绝于舞台。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更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在美国上演时场场爆满。
伴随着剧作的层出,昆曲演出异常兴盛。昆曲演出最集中的地区是江苏、安徽、浙江一带。为满足社会的需要,万历年间,这些地区出现了不少专门演出昆曲的民间职业戏班,其中以苏州的瑞霞班、吴徽州班,南京的郝可成班、陈养行班,常熟的虞山班,上海的曹成班等最为有名。
那么昆曲未来的发展又将如何?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认为,昆曲代表了东方审美的标杆,现在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在10年间一共上演了230场,50万观众欣赏了演出,其中75%都是青年观众,从此可以看出昆曲的发展还是很有前景的。
扬子晚报记者 姚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