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的200场盛宴
【作者】 郭钇杉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2.12
【版次】第08版(八版)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12月8日至10日,白先勇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自2004年首演后的第200场,也是一场告别的演出。该剧自2004年首演以来,已在海内外巡回演出百余场,观众超过16万人,70%以
上都是年轻人。
据了解,中国的传统剧种昆曲已有600年的历史,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讲述了贫寒书生柳梦梅与太守之女杜丽娘之间瑰丽的爱情传奇故事。
青春版《牡丹亭》以情为主线,分为上、中、下三本,以现代声、光、电技术的运用,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了全新的认识。它重新演绎了明代汤显祖笔下的古老传奇,将昆曲这种精致却式微的古老剧种再次推向大众的视野,既保持了昆曲的传统风格,同时又赋予现代、青春的面貌。
抓住年轻观众才有生命力
以往,年轻人经常与“流行”、“潮”这些词语搭配在一起,这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为
何将昆曲和年轻人联系在一起呢?白先勇表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要培养大批的年轻观众,我的看法是,一个表演艺术没有青年观众是没有前途、没有生命的,最终就会老化,观众老化,表演也会老化,慢慢就会僵化这个传统,所以要青年观众走进剧院是我的首要目的。”
“此外,我也要让外国观众了解、接受、尊敬我国的昆曲艺术”。白先勇说。
尽管看完全剧需要连续3天、共9个小时的时间,但青春版《牡丹亭》仍受到了年轻人热烈的追捧。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反映青春版《牡丹亭》将昆曲与现代结合,昆曲中的情与美,打动了他们年轻人的心。
“好戏不怕长,”白先勇表示,《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昆曲史当中了不得的一个成就。青春版《牡丹亭》能演
200场、达到现在的效果,在于它的“情”和“美”。美是普世的,情也是普世的,杜丽娘为了爱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用这么大的铺设来阐释人的情感是很难得的。这是花9个钟头谈恋爱,不美行吗?
在最初推出青春版《牡丹亭》的时候,部分业内专家有一些质疑,一是怀疑这样的做法是否能够推广昆曲,二是怀疑白先勇对原著《牡丹亭》的改编会破坏这个经典的完整性。对此,白先勇认为,其实这次改编是只删不改,是浓缩,原本55折时间太长,已经不太适合现代的推广,而改成29折,聚集了精华,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其实并不会破坏原著的完整。《牡丹亭》的改编400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而每一次改编,不妨视其为一次寻找青春的过程,正如他在新作中指出的那样400年“姹紫嫣红牡丹
亭”实是“400年青春之梦”。其实传统的东西不怕改也不怕革新,关键是找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点,找到根基,根基牢固,就能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加入现代的气息。
像文物一样保护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广受年轻人的喜欢,弘扬了我国传统的昆曲文化,让年轻的一代人了解、热爱它。此外,从另一方面也印证了青春版《牡丹亭》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同时,在与现代商业模式相结合中也起到了良好的市场作用。
不过,虽然青春版《牡丹亭》大火,但白先勇说并不挣钱。
“现有的制度设计下,它不可能挣钱的。我们没有专属剧院,是跑码头似的演出,去除演员的差旅费、剧场场租,卖光了票也难打平。我们往往跟演艺公司合作,钱他们挣了些。”白
先勇直言,“现在中国没有一个昆曲专属标准剧院,连苏州昆剧院也没有。我呼吁了好多年,建议在苏州建一个剧院,主攻旅游演出市场,但没有下文。”
而另一方面,白先勇又表示,不能听任昆曲到市场中去竞争,因为它不是商品,“我们要像文物一样地保护它”。
不管如何,现今中国文化市场被西方文化所占领的现状下,像这样一出中国传统的戏剧的出现,并且受到大量观众欢迎,给文化市场带来的冲击,应该是不容小觑的。青春版《牡丹亭》具有传承我国戏曲文化并且吸引市场的作用。
在白先勇的思维里,商业化是对昆曲的亵渎。他说:“我把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看成一次青铜器的展览,宋朝瓷器的展览,秦俑的展览,不能光考虑秦俑卖多少门票,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