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艺术家梦圆《牡丹亭》
【作者】 蔡少华
【报纸名称】:
【关键词】 《牡丹亭》 艺术家 中国昆曲 白先勇 中国传统文化 昆曲艺术 文化精英 运作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观众
【出版日期】2005.04.2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在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竭力推动下,两岸三地文化精英携手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精心打造出昆剧青春版《牡丹亭》。该剧行程万里,在两岸四地巡演10轮30场,直接观众超过5万人次,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无论是台北“国家剧院”的首演,还是香港沙田剧场的演出;无论是参加中国艺术节、北京音乐节、上海艺术节演出,还是献演澳门艺术节开幕式,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饮誉各方。 $$天时地利人和催生《牡丹亭》 $$“天时、地利、人和”促使青春版《牡丹亭》应运而生,白先勇的青春梦和文化责任感与江苏苏州的昆曲使命一拍即合。 $$所谓天时,是说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党和政府对昆曲遗产的保护工作极为重视。文化部在确定关于昆曲工作“保护、继承、创新、发展”八字方针的基础上,制定了《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实施方案》,提出从2005年至2009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一千万元设立专项资金,希望使昆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展示已成为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共识。昆曲的保护和发展恰逢历史上最好的时机。 $$所谓地利,是说昆曲的发源地在江苏-苏州-昆山,当地政府大力推进昆曲遗产保护工作,坚持艺术上的“原生态”特色,创办昆曲博物馆,恢复昆曲传习所,举办三年一次的中国昆曲艺术节。苏州在历史上曾对中国昆曲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应对中国的昆曲事业承担起历史责任,发挥作为发源地的优势,作出应有的贡献。 $$所谓人和,是说苏州昆剧院正好有一批经过4年艺校系统学习、进团4年,平均年龄25岁,常年在周庄古戏台演出锻炼的青年演员,成为被白先勇慧眼相中的璞玉。更难得的是汪世瑜、张继青等老一辈艺术家基于对昆曲的使命感,对这批青年演员言传身教、倾囊相授。尤其是在白先勇的感召下,海内外艺术家加盟的主创群奠定了启动开排青春版《牡丹亭》的优质人才资源。正是因为有了如此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完善结合,才有了应运而生的青春版《牡丹亭》。 $$名人效应助力《牡丹亭》 $$昆曲600年的兴衰史有力地证明了昆曲的发展要依赖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苏州昆剧院做的是艺术呈现,而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共同参与则提升了剧目的艺术张力。青春版《牡丹亭》是社会文化精英与职业院团共创的一项系统文化工程和社会工程,是昆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这里,我们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白先勇从汤显祖的剧本里删选出二十七折做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剧本,使之更适合年轻观众的口味。他还盛邀文化界名人关注青春版《牡丹亭》。中国作协副主席王蒙笑称自己来苏州是“魂断苏州、魂断《牡丹亭》”。戏剧理论家余秋雨赞叹道,“希望此剧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再爆发一次”,并为白先勇新著《牡丹还魂》作序《守护》。台湾学者许倬云,香港学者、昆剧专家古兆申、郑培凯等为演出做配套讲座。为了证明昆曲的传奇生命力,也为了塑造心中《牡丹亭》真正美好的典型,白先勇还邀请了一流的创作班子,以艺术水准高超的制作群体为该剧的艺术质量做保证。 $$在该剧的制作排演中,我们力求既让古老的昆曲艺术焕发时代的青春,又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保持其精美细致的表演风格。这部戏的最大特点就是高雅、纯正、古老、传统,同时又青春、靓丽、动人。以优美的歌词、动人的唱腔、曲折的情节、复杂的过程演绎了青春的美好和爱情的幸福,把传统艺术风貌与当代观众审美诉求相调和,追求古典气韵,将古典戏曲搬上了现代舞台。 $$在剧本删编上,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最完整地承接了原作的精华,融入青春气息,删去枝蔓、突出主题,成为适宜三本连演的经典之作,分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在舞台布景上,保持了昆曲舞台抽象写意的最本质要求,前所未有地引进了园林的审美元素,结合现代美学,在视觉上强调美丽精巧、虚实相间、动静有度的效果;在灯光的处理上,没有采用昆剧舞台传统的大白光,而是对舞台灯光的每个细节都予以细致的处理,与剧情和情感完全一致,并起到渲染、加强的作用;在运作方式上,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弘扬,扩大了昆剧的影响。 $$走进校园传承《牡丹亭》 $$古老高雅、博大精深的昆曲艺术,需要一代代传承。做好传承工作,其核心是青年演员和年轻观众的培养,这是昆曲未来发展的希望。青春版《牡丹亭》最大的意义也就在于传承,通过剧目的排演、通过演员打造,来传承昆曲;通过名剧展演、通过演员演绎,将昆曲的美不胜收传达给观众,引起互动。不仅让青年演员接棒,也让年轻观众走入剧场。 $$培养青年观众,最重要的是培养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相对较高的大学生群体。通过演出前的对谈、讲座、示范展演、介绍书籍,将昆曲的抽象写意、抒情诗话,昆曲的丰富成熟、婉转优雅传达给观众;将以美为中心的形象和昆曲的经典所在告诉观众,令其更好地理解青春版《牡丹亭》的特色,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青春版《牡丹亭》只是一个火种,我们要用这个火种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让大学生对昆曲感兴趣,让大学生对古典美学感兴趣,对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感兴趣。让更多的年轻人一起推崇昆曲,成为昆曲的年轻的观众群体。
- 1、《牡丹亭》之后再看《长生殿》 作者:罗珺 年份:2004
- 2、青春版《牡丹亭》启示录 作者:蔡少华 年份:2007
- 3、昆剧的“市场化生存” 作者:张静 年份:2005
- 4、青春版《牡丹亭》现代启示录 作者:宁宗一 年份:2005
- 5、青春版《牡丹亭》的现代启示录 作者:宁宗一 年份:2005
- 6、青春版《牡丹亭》是一部青春戏 作者:傲腾武少民 年份: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