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芭《牡丹亭》惊艳爱丁堡艺术节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8.16
【版次】第3版(环球综合)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
本报特约记者崔宪
连日的连绵细雨,给8月的爱丁堡带来些许凉意。艺术节开幕式当天,温暖的阳光张开贴心的笑脸,迎接中国芭蕾舞团160位艺术家首次登上国际最高水准的艺术盛会。8月13日晚,中国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牡丹亭》首演,拉开了今年爱丁堡艺术节的序幕。演出的大幕刚一落下,来自世界各地的1400多名观众情不自禁地报以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在剧院大厅,许多观众一致表示,尽管他们是第一次看到中国人表演芭蕾,但是中芭的舞台演员太棒了,他们是无与伦比的,同时,整个舞剧的制作可以用美轮美奂来形容,真是太神奇了。
据悉,《牡丹亭》在爱丁堡艺术节上共演出3场。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创办于1947年,每年8月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上百万游客们汇聚爱丁堡,在连续3周的时间里,演出世界最高水准的歌剧、音乐、戏剧和舞蹈等艺术作品。艺术节最初是为了使在二战中的欧洲艺术家们找到一个可以交流的舞台,为创造一个可与奥地利萨尔斯堡与德国白莱特音乐季相比美的节庆。选择这座古城,除了因它未受战争破坏外,还因爱丁堡有“北方雅典”之称。现在,爱丁堡艺术节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艺术节。在艺术节60多年的历史中,邀请如此大规模的中国艺术团参加爱丁堡艺术节不仅是首次,而且由来自亚洲的艺术团担任开幕演出也是首次,这不仅对中芭意义非凡,对中国艺术界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央芭蕾舞团登上爱丁堡艺术节的舞台,是中国芭蕾舞在国际艺术盛会的开幕式上的首演,是芭蕾舞剧《牡丹亭》在国外的首演,也是中国芭蕾舞团由中国文化部支持在国际大型艺术节上的首演。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的芭蕾舞从过去在欧洲某一地区、某一赛事中的影响开始向更宽更广的世界舞台拓展,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芭蕾舞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扩大了东方艺术的文化影响力。艺术节艺术总监乔纳森·米尔斯说:“中国中央芭蕾舞团是有着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芭蕾舞团,用芭蕾形式表现《牡丹亭》,讲述一个中国的古老故事,非常有意思。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伟大戏剧家,并在同一年逝世。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演出这个作品,一定非常奇妙和美好。”爱丁堡大学汉学院院长娜塔莎·根茨教授被《牡丹亭》的凄美故事和中国芭蕾舞艺术家们的演绎感动得落泪。苏格兰皇家芭蕾舞团团长辛迪·萨格鲁高兴地说:“《牡丹亭》的编排从头到尾都十分流畅,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也特别完美,舞美与服装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件优美的艺术品。”
《牡丹亭》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导演李六乙说:3个杜丽娘的形式,是将中国古典文学、欧洲芭蕾舞和具有哲理性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试图揭示汤显祖原作中人性最基本又最丰富的内涵。因梦而起,从爱开始,到杜丽娘死后从地狱回到人间,在“婚礼”后又消失,再到剧终时没有人只留下一把椅子的设计,表现“世界就是一种‘存在’”,一种“虚幻的梦境与真实的现实转换”这样一个命题。在编舞中,导演力求用恰当的手段来表现杜丽娘的精神,而不是离开精神内核,仅有表面的形式。
芭蕾舞这一外来的艺术形式,自中央芭蕾舞团1959年成立后,就希望能登上世界芭蕾的舞台,这是几代中国芭蕾舞艺术家们的共同心愿。中芭前任团长赵汝衡说:“中央芭蕾舞团还是很幸运的,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支持。我们从《红色娘子军》开始,就希望中国的芭蕾舞能走到世界芭蕾舞的中心舞台,现在我们实现了这一夙愿。5年前,爱丁堡艺术节艺术总监在北京找到我,希望在东西文化中搭一座桥,找到中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表述的爱情故事是一样的。以一个梦境,一个人和鬼的故事来展现原作中的精神内涵。这也使我们在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和音乐设计上都以虚幻的梦为基调进行。”现任团长冯英说:“我们小时候除了芭蕾舞的基本功外,还学过中国民间舞,学过戏曲的毯子功、把子功,还有国外的民间舞蹈,就是要在芭蕾舞中加入中国特色,使她成为中国的艺术。现在在爱丁堡艺术节上演《牡丹亭》,会让人们从更新的角度认识中国的芭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