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牡丹亭》未进剧场先入课堂

《牡丹亭》未进剧场先入课堂

作者:王军 出版日期:2006.12.04 点击数:0

【作者】 王军

【报纸名称】:中国文化报

【关键词】 牡丹亭 江苏省 南京大学 华版 桃花扇 昆曲学 昆剧 副总经理 观众 南京师范大学 

【出版日期】2006.12.04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11月21日,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所属的江苏省昆剧院历时3年打磨的精华版昆剧《牡丹亭》在南京公演。$$千人规模的会堂几乎座无虚席,现场观众九成以上是年轻的大学生群体。原来,江苏省演艺集团这次排演该剧时,总结了今年引起轰动的昆剧《1699·桃花扇》和新创京剧《西施归越》的成功经验,主动寻找潜在的演出市场,积极培育年轻观众群。$$精华版彰显特色$$1998年上海曾排演过连续6天的55折全本《牡丹亭》,此次江苏省昆剧院对该剧进行了全新诠释。剧本整理者张弘说,精华版的出发点在于“情”字,以“花园”为中心、以生死之“梦”为核心展开。这也正如南京大学昆曲学专家、《中国昆曲大辞典》主编吴新雷教授总结的,精华版《牡丹亭》具有整理本忠实于原著、表演阵容最强、音乐唱腔原汁原味正宗地道的3个特色。$$江苏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该剧配器之一及乐队指挥朱昌耀说,该剧从2003年开始,经过3年多的整理、修改、调整,突出了音乐、舞美的作用。此外,这次主演阵容是老、中、青几代艺术家同台,这也是精华版不同于其他版本的特点之一。$$昆曲热涌动校园$$《牡丹亭》的市场之路该如何走,一直全程策划运作了昆剧《1699·桃花扇》的南京世纪演艺剧场管理公司总经理张小雪说,在人们心目中昆曲一直是极其高雅的形象概念,那就索性顺应这种心理,让它更高雅。《牡丹亭》唱腔优美,再加上青春演员时尚化的包装展示,宜面向各高校师生,先开办普及性讲座,以营造出昆曲的高雅气氛,激发青年一代观众的观赏热情。$$《牡丹亭》公演前,主创人员携该剧先进入校园,开展“精华版《牡丹亭》多媒体赏析讲座”。11月中旬,他们先后在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进行首轮巡回展演,所到之处掀起阵阵了解昆曲、看昆曲的热潮。$$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图书馆报告厅进行赏析讲座时,昆曲学术专家吴新雷、俞为民两位教授做嘉宾主持讲解。200个座位的报告厅足足挤进了近300人,两侧及后排的狭窄过道上都站满了同学。$$看到同学们的热情,江苏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刘金星分析道,针对南京地区高校、科研单位密集的特点,他们应该经常与高端群体开展联谊活动,这样可以带动更多的大学生观众群。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