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牡丹亭》石道姑形象刍议

《牡丹亭》石道姑形象刍议

作者:沈敏 出版日期:2000.06.15 点击数:0

【作者】 沈敏

【报纸名称】:中国文化报

【关键词】 石道姑 《牡丹亭》 杜丽娘 汤显祖 人物形象 目光如豆 明清戏曲 情节结构 徐朔方 作用和意义 

【出版日期】2000.06.15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学界对《牡丹 亭》中石道姑的研 究很少,徐朔方先 生在校注本《牡丹 亭·前言》中有一 断语:“如果说汤显 祖的讽刺才能在陈 最良身上得到最好 的表现,那末,当他描写石道姑 时,幽默就降低为刻薄。”徐先生 注意到汤显祖对石道姑生理残疾 的讥笑,却并未言及石道姑这一 形象在全剧中的作用和意义。$$ 《牡丹亭》最摄人心魄之处是 杜丽娘为爱而死,复又为爱而 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生死往复 的情境中,一直都有石道姑的身 影。从最初以为重病的杜丽娘禳 解的身份出场,到杜丽娘死而复 生后石道姑促成柳、杜姻缘,可见 出汤显祖设置石道姑这个人物是 颇具匠心的。$$ 和《西厢记》中的张生相比, 柳梦梅更表现出一种书生的软弱 和迂阔。从三十三出《秘议》,到 《■药》、《回生》、《婚走》这几出 戏,实际上都是石道姑在帮柳梦 梅拿主意。杜丽娘说:“姑姑,奴家 死去三年。为钟情一点,幽契重 生。皆亏柳郎和姑姑信心提救”。 这个感激之情石道姑是承受得起 的。当杜、柳对成婚有诸多顾虑, 而又遇陈最良惊扰时,是石道姑 提议“曲成亲事,叫童儿寻只赣 船,夤夜开去,以灭其踪”。若非石 道姑,真不知杜、柳二人何时方能 成亲。由此可见,石道姑在全剧的 人物关系和情节结构中是不可或 缺的一个人物。这是其一。$$ 其二,石道姑也是与陈最良 在灵与肉上相比照的特殊人物。$$ 与石道姑生理上的残疾相 比,陈最良精神上的残疾更显得 可怕。杜宝命陈最良、石道姑二人 为小姐建观、守坟,可陈最良在 “三年之内,则见他收取祭租,并 不常川行走”。汤显祖只寥寥数语 就在陈最良可笑、可怜的形象之 外,增添了几分令人鄙视的色 彩。的确,陈最良身上不仅有书呆 子的迂腐气,而且由于长期的贫 寒乞食生涯,也使他沾染上了爱 贪小便宜的穷酸气。无怪乎石道 姑要感叹:“天下少信掉书子,世 外有情持素人。”虽然陈最良口中 常吟诵圣人言,似有文士雅兴,石 道姑则显得言语粗浅,确有村野 俗气,但相比较之下,陈则显得言 行不一、目光如豆,石则显得善解 人意、心地善良。尤其是在对待 杜、柳之爱的态度上,陈多以阻 挠、破坏者的丑态出现,石则多以 维护、成全者的美意撮合。可见, 先天的生理残疾固然给人造成遗 憾,然而,后天形成的心理疾病却 更是致命。$$ 其三,石道姑的形象丰富了 明清戏曲女性人 物画廊。$$ 综观《牡丹 亭》中的四位女 性,像杜丽娘这 样的大家闺秀, 杜母这样的老妇 人及春香这样的 机灵丫鬟,在宋元以来的戏曲中 都是常见的。而像石道姑这样的 人物形象则是少见的。$$ 石道姑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 她心智明晰、洞晓世事。甫一出场 的长串独白,虽用语不雅,却可看 出她对人情世故是多么了然于 心。相比之下,杜丽娘则长锁深 闺,与世隔绝,除了春情萌动的 困扰外,尚缺乏切肤的痛苦体 验,显得单纯、稚嫩。而杜母虽 与石道姑年龄相仿,但其达官贵 妇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她生活面的 狭窄。正是因为此,当乍见还魂的 丽娘时,杜母与春香只以为遇见 了鬼,而在石道姑眼里,还魂的 丽娘与真正的丽娘并无二致。因 为她也曾经春情荡漾,为春无归 处而心急如焚过,她能够体味到 丽娘为伤春而亡的悲哀,她能够 进入壮丽娘死而复生的魂灵世 界。$$ 而从母性角度而言,石道姑 是对杜母极大的一个补充。身为 母女,杜母与丽娘思想上格格不 入,而丽娘与石道姑却似乎有一 种大悲大恸的冥冥间契合。这种 契合来自女性对自身情爱最真实 的体验与诉求。石道姑对杜丽娘 惊天地、泣鬼神的生死遭际的认 同与支持,是杜母、春香所无法理 喻的。也正是基于此,石道姑这一 人物形象是不可替代的。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