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牡丹亭》蓝本问题再辨

《牡丹亭》蓝本问题再辨

作者:向志柱 出版日期:2012.02.13 点击数:0

【副篇名】——兼答伏涤修等先生

【作者】 向志柱

【报纸名称】:中国社会科学报

【出版日期】2012.02.13

【版次】A07争鸣

【入库时间】20130310

【全文】

《牡丹亭》的蓝本是话本体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已成多数学者之共识。但是笔者发现新资料《杜丽娘记》之后,认为《牡丹亭》的蓝本是《杜丽娘记》。但近来再因新材料《杜丽娘传》的发现,陈国军《新发现传奇小说〈杜丽娘传〉考论》(《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3期),黄义枢、刘水云《从新见材料〈杜丽娘传〉看〈牡丹亭〉的蓝本问题》(《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4期),伏涤修《〈牡丹亭〉蓝本问题辨疑》(《文艺研究》2010年第9期)等提出了不同看法,或者认为拙文证据不足,或者全盘否定拙文观点。今撰文就教各位方家,以期推进《牡丹亭》蓝本问题研究。

《杜丽娘记》明确早于《牡丹亭》,而《杜丽娘慕色还魂》尚为推论。话本体《杜丽娘慕色还魂》与《牡丹亭》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但从文本本身无法分出先后。《宝文堂书目》著录了《杜丽娘记》,时间早于《牡丹亭》,在《杜丽娘记》被学界长期“忽略”的情况下,《杜丽娘慕色还魂》被相关研究者认定为 《宝文堂书目》著录的《杜丽娘记》,从而成了当然的蓝本。但《杜丽娘记》被1592年序刻的《稗家粹编》收录,早于1596年成书的《牡丹亭》,具有成为蓝本的全部条件。而《杜丽娘慕色还魂》成书时间和收录时间无考,成为蓝本的条件只是推论。

新发现资料《杜丽娘传》,也无法改变这一基本事实。《杜丽娘传》系卓发之 “少年著述”,约作于1601—1606年,晚于《牡丹亭》。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杜丽娘慕色还魂》系在《杜丽娘记》的文字基础上敷衍扩编并参考 《牡丹亭》而成,且最早完成于1598年,卓发之看到《杜丽娘慕色还魂》后再改写成《杜丽娘传》。但参考《杜丽娘记》与否,尚无法证明。

《宝文堂书目》“分篇、分散”著录方式,无法具体确认《杜丽娘记》。《杜丽娘慕色还魂》和《杜丽娘记》之间,谁是《宝文堂书目》著录的《杜丽娘记》,成为蓝本问题的关键和基础。伏涤修先生强调 “前后、连续排列”的“同类”意义,但笔者发现,《六十家小说》被《宝文堂书目》著录时,都是“分篇”著录和“分散”著录,那么,“前后、连续排列”的“同类”意义在《宝文堂书目》中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伏文从《燕居笔记》收录的30篇小说成书早于《牡丹亭》,从而推理出《杜丽娘慕色还魂》也早于《牡丹亭》,其“推理”也有待确证。因为《杜丽娘慕色还魂》早不早于《牡丹亭》,关键是何大抡本《燕居笔记》的成书时间。

《杜丽娘慕色还魂》以 《杜丽娘记》为基础“敷衍扩编”。《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改编性质非常明显。其开篇就明言:“闲向书斋览古今,罕闻杜女再还魂。聊将昔日风流事,编作新文厉后人。”改编者“闲向书斋”时发现杜丽娘还魂故事,认为“罕闻”,就将“昔日风流事”编作“新文”。这个阅读文本无法确证就是文言小说《杜丽娘记》,但《杜丽娘慕色还魂》实从某书改编而来应无疑。鉴于二书在主要内容、情节发展方面几乎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几乎就是在《杜丽娘记》的基础上敷衍扩编而成,确实易让人产生《杜丽娘慕色还魂》就是改编《杜丽娘记》成文的合理“想象”。

《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思路受到牵制和影响,导致众多疏失。笔者指出:“《杜丽娘记》结构清楚、文字流畅,而《杜丽娘慕色还魂》则或有顾此失彼甚至牵强之处。”并指出《杜丽娘慕色还魂》在时间、称谓、逻辑、衔接上存在的一些混乱或牵强之处,将之归结为话本改编者的艺术水平不高。但伏文以为:“话本产生在前,本来面目如此,后来的《杜丽娘记》修正了话本中的明显错讹。”实际上这是“后来居上”、“后出转精”的思维惯性。今天所见话本中《杜丽娘慕色还魂》疏失之多,恐怕无出其右。对于一个具有创作能力的人来说,频频致误,用思路受到牵制和影响来解释,似乎更合理。

从艺术感觉来看,《杜丽娘慕色还魂》明显受到《牡丹亭》的影响。限于条件在无法看到 《杜丽娘慕色还魂》等原书的情况下,胡士莹认为“《宝文堂书目》所著录的 《杜丽娘记》,自当在《牡丹亭》之前,而《燕居笔记》所收的两篇《杜丽娘》话本,很有可能就是这篇《杜丽娘记》的异名,不能因为标题不同而有所怀疑”。徐朔方论定《宝文堂书目》著录的《杜丽娘记》年代早于汤显祖所作时间,“只能是《牡丹亭》以话本为依据,不可能相反”。同时,谭正璧认为“我们只能猜测这二篇传奇文 (也是话本)……很可能是根据汤氏戏剧的内容来写的”,胡士莹也承认“我们只能猜测这篇《杜丽娘》话本,很可能是根据汤显祖《牡丹亭》的内容来写的”。如果排除《宝文堂书目》著录的条件,这就出现了感觉上《杜丽娘慕色还魂》晚于《牡丹亭》的结论。

“影射说”支持 《杜丽娘慕色还魂》受到《杜丽娘记》和《牡丹亭》的影响。汤显祖在《题词》中谈及《牡丹亭》的来源时,没有提及《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却提到缺乏直接关系的三个故事,徐朔方先生认为其原因是:“杜丽娘话本曾风行一时,以至于汤显祖在写作《题词》时,觉得没有必要记载它的篇名。”但无法解释一个事实:即在《牡丹亭》被“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情况下,在“凡阅传奇而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的文化心理下,在《燕居笔记》十分畅销流行的背景下,《牡丹亭》“刺陈继儒说”、“刺王昙阳说”、“刺张居正说”等影射说反而层出不穷。合理的解释是:人们普遍认为《牡丹亭》是“凭空结撰”,这说明 《杜丽娘慕色还魂》当时并未流行。《杜丽娘记》在未收入通俗类书之前,影响可能较小,汤显祖“有意隐瞒”真实来源的嫌疑不能排除。

值得指出的是,除汤显祖自己指出的“三合一”本事外,《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的被发现,才促成了《牡丹亭》蓝本问题的确认。

在版本依据和文本内证上,《杜丽娘记》确定无疑应该是《牡丹亭》的蓝本。在无法确定《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成书时间和是否被《宝文堂书目》著录的情况下,在文本内证和改编理据更支持《杜丽娘慕色还魂》受到《杜丽娘记》影响的情况下,在无法合理解释 《牡丹亭》层出不穷的“影射说”下,话本体《杜丽娘慕色还魂》的蓝本地位应该剥夺。如要维持其原先的蓝本地位,至少需要提出新的证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稗家粹编》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11BZW07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