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年轻深圳热捧古老《牡丹亭》

年轻深圳热捧古老《牡丹亭》

作者:李桂茹 出版日期:2006.01.16 点击数:0

【作者】 李桂茹

【报纸名称】:中国青年报

【出版日期】2006.01.1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1月6日至8日在深圳上演,全剧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演出全长9小时。该剧成为深圳历年来最火爆的戏曲类商业演出,首场演出门票全部售罄,第二、第三场也都有着九成多的票房,打破了近年戏曲类演出的纪录。$$“深圳的生活节奏 $$那么快,一出传统戏曲能得到认可吗?”深圳市演出公司总经理郑维茜介绍说,当时我们接这台演出时有些犹豫,事实证明,《牡丹亭》的魅力远远超出我们的估计,戏曲类演出一般都是老年观众居多,这出青春版《牡丹亭》吸引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特别是年轻情侣,许多人都一口气购买了连续三晚的套票。青春版《牡丹亭》唤起了深圳的青年观众对昆曲前所未有的热情,已经超越了传统戏曲的范畴,成为一种时尚文化,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很值得探讨。$$16世纪末,汤显祖弃官返乡写下他的旷世杰作《牡丹亭》,这部表现他穿越生死爱情观的传奇,曾经世世代代打动过不知多少中国青年男女的春心,谁料到400年后又能令21世纪的年轻人动容。$$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教师杨文俊和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杨文秀姐妹俩评价说,青春版《牡丹亭》真是美到极致了,从舞台背景到演员服装,甚至于台上桌子上的台布都有精美的绣花,美得无法形容,最深的一个感受就是它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尽早地回归到自己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看《牡丹亭》所受到的震撼和感动是那些西方艺术无法达到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人白先勇分析道,《牡丹亭》的火爆,首先在于这是一出美丽的爱情神话,男女主人公感天动地的爱情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而从深层次说,《牡丹亭》得到认同,是因为它启动了中国人的文化DNA。我们中国人传情的方式是最美的,在《牡丹亭》里面水袖一甩起来,柔柔眼波那么一转,这是最深的传情方式。对现代的年轻人来说,《牡丹亭》就像《泰坦尼克号》,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就是要看这么美丽的爱情神话;其次,昆曲本来就是百戏之母,上个世纪昆曲就是国剧,京剧还在昆曲之后,只是昆曲后来衰落了而已。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几百种戏为什么单单评了昆曲?因为昆曲的古典美学和艺术成就是最高的。$$“我觉得深圳的观众非常开放,他们可以容纳多元化的文化。”在内地巡演了一大圈之后,曾经说过“昆曲最好的演员在大陆,最好的观众在台湾”的白先勇开始修正了自己的“偏见”,他说,青春、时尚的深圳不单能够接受时尚的文化,对昆曲这么传统、这么高雅的艺术都一样能够接受,这是深圳给我的最大惊喜。$$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吴予敏教授说: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周总理曾感慨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这一次,我认为白先勇是以一种唯美的哲学来对待《牡丹亭》这部中国传统文化作品,无论是从唱腔、舞美、服装到剧本的删节都精益求精,都体现着白先勇唯美的追求。青春版《牡丹亭》加快了表演节奏,恰到好处地融合了现代审美手段,“这些做法都使得这部传统的艺术精品在我们今天的文化氛围中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受,符合现代审美习惯但是又不失传统昆曲的深切、缠绵、婉转、细腻的内在情感表现,这是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之一。$$68岁的白先勇,怀着对中华文化断层的焦虑感,放弃在美国的宁静生活只身回到国内复兴昆曲,一句话道出他的本义:“我回来制作昆曲《牡丹亭》,不仅是我个人文化的回归,而且这是一种文化仪式,希望能够唤起人们重新尊重和贴近传统文化。”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