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牡丹亭千古犹唱“还魂曲”

牡丹亭千古犹唱“还魂曲”

作者: 出版日期:2002.05.3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建设报

【出版日期】2002.05.31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光照临川笔,春分庾岭梅”。牡丹亭以其独有的魅力,令代代文人墨客、贤士才俊魂牵梦绕。1963年,著名戏剧家田汉来到大庾岭下的“世界钨都”——江西省大余县,在牡丹亭旧址挥毫写下赞语:“层楼从柚对西华,曾是南安太守衙。留得牡丹亭子在,晶莹应不让金砂。”(金砂指的是大余产的品位最高的世界珍品——钨金矿)

驰名海内外的千古名景牡丹亭,原坐落于旧时南安府(今江西大余县)府衙后花园内,是当时“南安十景”中的第一景。园内古木掩映,流水淙淙,花飞蝶舞,鸟衔清时;亭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明万历年间,江西临川才子汤显祖两次逗留南安府。在这里,他忘却了得失荣辱,倾心着墨浪漫主义杰作《牡丹亭》(又名《杜丽娘还魂记》),讲述了一个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不满封建礼教,大胆追求平等自由。深受闺阁之困的杜丽浪初游牡丹亭后,少女的心扉顿然被撩拨开来,怀着的心思如春草般滋生起来,在梦里与理想中的情人柳梦梅相会,因情思生疾而逝。后托梦于柳梦梅。柳梦梅金榜题名钦点状元后,来到南安府。丽娘冢前,柳梦梅悲痛欲绝。顿然,冢裂棺开。柳梦梅抱着丽娘尸身环绕牡丹亭三圈,杜丽娘还魂复生,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因景名,景因文传。充满“千般爱惜,万种温存”的《牡丹亭》使汤显祖赢得“东方莎士比亚”的美誉,南安牡丹亭更是因此名播四海,其声誉不亚于滕王阁和黄鹤楼。

千百年来,牡丹亭一直是旅人贤士登高望远、驻足休憩、咏诗作赋的好去处。遗憾的是20世纪初,牡丹亭毁于战乱。然而,岁月的流逝并没有磨灭世人对牡丹亭的向往、寻访,其独有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人们寻觅神游。询问、觅迹者日益增多。1984?,邮电部发行《牡丹亭》纪念邮票,更加引起人们对牡丹亭的深切思念。1992年,大余县提出了修复牡丹亭的工程计划,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著名园林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欣然担任牡丹亭修复工程总设计师。海内外不少人士捐款献策。著名戏剧家曹禺生前担任牡丹亭修复基金会名誉会长。曹禺、关山月、冯英子、叶圣陶、沙孟海、郎平等各界人士名家纷纷为修复牡丹亭题词、赋诗、作画,表达对修复牡丹亭的热切愿望。1995年12月27日,牡丹亭修复工程在大余县牡丹亭公园内破土动工。一年后,令海内外人士魂牵梦绕的千古名景牡丹亭重现人间。牡丹亭公园又成为江南旅游胜地。

江南名景牡丹亭,千古犹唱“还魂曲”,这无疑是锦绣华夏永远的荣光。廖君福 姚伟源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