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寻源追梦《牡丹亭》

寻源追梦《牡丹亭》

作者:周文韶 出版日期:2004.10.15 点击数:0

【作者】 周文韶

【报纸名称】:羊城晚报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杜丽娘 寻源 广东南雄 后花园 大庾岭 梅岭 《容斋随笔》 《夷坚志》 

【出版日期】2004.10.15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也曾读过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看过据此改编的昆剧《牡丹亭》,四百多年来这剧本和昆剧一直传唱不衰,“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汤显祖因之被尊称为“东方莎士比亚”;也曾知道《牡丹亭》赢得了许许多多青年女子的同情之泪,比如遭遇不幸的冯小青留下了绝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悠扬的笛韵中听出了昆曲“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惹得她伤心了好一阵子。 $$然而,《牡丹亭》故事情节的源头在哪?汤显祖《牡丹亭》的地点究竟出自何方?我一直不甚了了,近日听江西的朋友介绍说,《牡丹亭》故事的素材以及杜丽娘游园惊梦的牡丹亭,都与大余县大有关联,好在大余离广东的韶关市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于是决意寻源追梦《牡丹亭》。 $$扑朔迷离《牡丹亭》 $$任何一部伟大作品都有它的故事之源,人们知道,汤显祖的名著“四梦”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三篇都是根据唐人小说改编的,惟有《牡丹亭》这一爱情名剧,自诞生之日起,文化界就对它的源头争论不休。 $$要揭开这个谜,似乎不能不先说大余县,也不能不谈到大余的一位传奇人物。 $$大余古称大庾,属南安府。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大庾与广东南雄县上的梅岭,是属于五岭之一的大庾岭,梅岭上的梅关是扼守岭南通道的重要关隘,北方来的谪官、军旅、游客、商贾可以乘船沿运河入长江,溯赣江章江到达南安大庾,由此必改陆路越梅关,到广东南雄再下船直通南粤广州,这是古代的京广线,即是说由长江水系进入珠江水系,分水的大庾岭山脉梅岭的百十里陆路是必经之途。大庾县位于梅岭脚下,因而从唐宋明清历代,小小的大庾县留有不少赫赫有名的人物的身影和足迹,比如,那位留下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三国东吴名将陆凯,南朝陈家皇朝的开国皇帝陈霸先,禅宗六祖惠能,开凿大庾岭驿道的唐朝贤相张九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著有名篇《爱莲说》的宋朝理学大师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黄庭坚、朱熹、文天祥,以及王阳明、戚继光、石达开等等,当然还有《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 $$流风所及,大庾人多是书礼传家,且都古道热肠,因而历来有“天下不敢小大庾(大余)”之说。 $$相对于这些大人物,大余有位“小人物”叫谢传梅,是位退休已10年的高级讲师,10年来他“咬定‘牡丹’不放松”,悉心研究《牡丹亭》创作的来龙去脉,论证了故事发生地是在大庾,以及汤显祖与大庾的一段不了情。 $$原来,在《牡丹亭》还没问世之前,大庾当地早就有“人鬼情未了”的多个版本,比汤显祖早四百多年在世的南宋名作家洪迈———即毛泽东晚年最爱读的《容斋随笔》的作者,曾在赣州做官并在南安有过活动,他根据当地流传的人鬼情的故事,收入他编纂的一部《夷坚志》中。其后的明初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则把洪迈的随笔予以扩展,二者的中心内容都有着惊人的相同和相似处,都写到:某青年男子独处,夜晚,一漂亮女子前来自荐枕席,两人欢娱同床共枕。问女子姓氏居址,则谎称附近人家闺女,慕色而来。男子说要以媒妁礼币正娶,却被巧妙推辞,原来她是埋葬于附近的官宦女儿鬼魂现身。话本《杜》正文的开头有首诗:“闲向书斋览古今,罕闻杜女再还魂。聊将昔日风流事,编作新闻励后人”,直言不讳地说到,话本是通过闲着无事时浏览书斋中的古今故事,将昔日的风流事演绎而编撰出来的。 $$汤显祖更将他写作《牡丹亭》的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二楚,他在该剧的“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传杜太守事者”,这与话本女主角的姓名及其父的官职完全吻合,“予稍为更而衍之”,说明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根据话本及其他传说再创作的,可以说,是先有《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后有《牡丹亭还魂记》,这样看来,《牡丹亭》一剧的来源似乎很清楚了。 $$汤显祖与牡丹亭 $$全国以“牡丹亭”命名的景点没有几十怕也有十几吧,何以说汤显祖《牡丹亭》的创作背景大致可以确定在大庾? $$《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广东南雄,这从话本内一再提到的“南雄府”、“有个官升授广东南雄府尹”、“随父来南雄府”等可以看出。然而,南雄迄今都没有府尹后花园更没有牡丹亭遗址,而话本开宗明义地说:“闲向书斋览古今……编作新闻励后人”,极有可能作者选择南雄作为故事发出地是道听途说;据说福建省南安也有个牡丹亭,可是它与汤显祖的人生途程全不着边。 $$话说明朝万历年间,汤显祖被贬谪到广东徐闻县去当典史小官。一日,船溯章水南安东山大码头,舍舟登岸后即投南安骚馆住下,听驿丞说府署有座后花园,景致甚好,一生爱好自然山水和园林景胜的汤显祖,便于次日前往寻幽探胜。 $$府署后花园果然景致不错。花园虽占地不大,却小桥流水,台池掩映,花木葱茏,曲径通幽,还有牡丹亭、舒啸阁、芍药栏、绿荫亭、梅花观等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汤显祖正在尽情观赏之际,忽闻叮当叮当的砍伐声,只见东墙角的一株大梅树轰然倒下,他问伐树人何故如此,一位师傅答道:听说府衙前太守之女来花园私会情人,被其父怒责后忧郁成疾,死后便葬在这梅树下,并将自己生前真容描下藏于紫檀匣里,后来每当月黑风高夜,这株梅树便索索发响,甚至会传出“还我魂来”的呼叫声。新任太宋不堪其苦,遂雇我等砍掉这株会索魂的梅树。汤显祖听罢默然,这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似乎触及了他的创作灵感。 $$汤显祖在徐闻县任典史三年,之后被调升浙江省遂昌县知县,北返抵达大庾时得知水枯待舟,可以在大庾呆上一个多月,他为能重圆“还魂”一梦而感到兴奋。其后又得知他的同年好友谭一召也回乡了,更是喜上加喜,在滞留大庾期间,他与谭一召游览了当地名胜风景,特别是关于太守千金在后花园因恋情而死的故事,更引起汤显祖的深思。汤显祖多年萦绕在心头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便成了日后《牡丹亭》一剧的精髓所在。甚至当时他已为剧本取名为《牡丹亭还魂记》,他说:既然太守姓杜,我就给女主人公杜撰出一位美丽动人的杜丽娘吧! $$汤显祖在浙江遂昌任知县五年后,因见官场险恶,朝纲败坏,便从遂昌任内弃官归里。他回老家江西临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急于完成《牡丹亭》一剧的创作,他废寝忘食,昼夜笔耕,当他写到杜丽娘《寻梦》中“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段唱词时,(她的意思是说:“如果要爱就爱,要生就生,要死就死,那么人生还有什么可怨尤呢?”)竟情不自禁地独自躲进柴房痛哭一场。 $$还有,在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有十多二十次提到“南安府”、“江右南安府”,以及相关的“梅岭”、“梅关”、“大庾岭”、“郁孤台”等,而且剧中关于后花园的描绘,大致和当日大庾县牡丹亭的景物相似。因此是否可以说:先有牡丹亭,后有《牡丹亭》。 $$今日牡丹亭 $$往事相隔五百多年,如今的梅岭,已卸却南来北往通途的重负,随着京广、京九大动脉的畅通,梅岭上的那颗明珠———大余,已经从喧闹中回复平静,只有梅岭上的梅花,依旧在灿烂地开放,那条蜿蜒的古驿道,留给后人去追怀。 $$甫抵大余,我们无心浏览市容,径直前往旧日府衙的后花园,这是至情至性的杜丽娘伤春怀春之地,可惜历经天灾人祸,后花园景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两棵五百年前的白兰树依然健在,且都欣欣向荣,似乎在向游人诉说人间冷暖,并见证了当年汤显祖在树下冥思苦想的情景。 $$我们正在神游之际,忽见一对披上婚纱的新人,在芍药栏前合影留念,是《牡丹亭》中主人公强烈地追求幸福,浪漫主义的情怀感动了他们,或者是主人公对爱情矢志不渝的忠贞让他俩也留下一个见证?听当地人说,不少的青年男女在牡丹亭内徘徊,似乎在回忆或是在追寻现实中的梦中情人,这可能就是人们慕《牡丹亭》之名而来的原因所在吧。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