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版《牡丹亭》喜欢上昆曲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11.04
【版次】第B01版:人文周刊·广角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受访者:孙珉采访者:刘晓
“我现在在大学里给我的学生们上美育课,涉及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概念时,会讲到昆曲。给他们看得最多的也是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作为“迷龄”超过十年的“老戏迷”,与传统戏迷(他们对年轻演员声腔表演上功力欠缺有些不满)不同的是,孙珉很赞同白先勇率领一流的艺术家团队对汤显祖这出名剧的改编。
“我碰到了一位非常好的老师,这就像一个开关,让我顺利地走入昆曲的殿堂,真正喜欢上了昆曲。”孙珉是江南人,家就在南京。从小听各种江浙的地方戏长大。后来特别喜欢昆曲,还是上大学读研究生以后。南京有很多剧院,每周都有演出,那时候的昆曲没有现在那么火,空位还很多,她们学生都常常免费进去看。她尤其记得兰园那个可以容纳100人左右的小剧场,只有5排座位,她一般坐在第一二排的位置。响板一拍,笛声一起,演员演戏时,甩的水袖都可以拂到她的脸上。等到曲终人散,她还傻愣愣地坐在那里,回味不过来。
“一般的戏迷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唱,在听曲的同时还讲究中国传统戏曲中最重要的唱腔部分,包括念白、咬字、声腔,等等。哪怕是专业的戏曲演员也通常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才能掌握。这些戏迷更偏向于清唱(没有身段表演,光是唱曲),走的是越来越专业的路;而另一种,则是小众艺术,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喜欢,重视身段表演、舞台、服装等综合多种因素来考虑。”从她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教学经验,传统的老艺术家们的表演是不大适合给完全没有戏曲欣赏基础的观众看的。那么从戏曲的长远发展来看,昆曲就不能只是保持它的清高层面,一直是阳春白雪的样貌,而必须培养新的观众,找到它生存延续的市场。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恰恰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个很成功的尝试,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创意和推广的模板。昆曲需要这样的名人,扩大它和群众的接触面,让更多的人看到和喜欢上昆曲。
她坦言,广州这边的昆曲迷不容易,很难看到昆曲演出。随着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来广州巡演,“一票难求”的现象会促使剧团重视广州这边潜在的文化市场。更重要的是,白版《牡丹亭》热潮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观众,随着他们的成长,市场消费力的存在,昆曲的发展才会比较蓬勃。
孙珉、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