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昆曲一个未来
【副篇名】——访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艺术总监张军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5.12
【版次】第A09版(昆曲)
【入库时间】20130630
【全文】
本报记者李传玉
张军简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素有中国“昆曲王子”之美誉。
600岁的古老昆曲,在今天,却又像一个孩子,它的未来需要呵护。
5月10日下午,张军正在准备当晚的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演出。“每一次新的演出,都像孕育一个新生婴儿一样。”他说。其实,张军已经演了100多场《牡丹亭》,前不久还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园林演出。
“这个故事源于园林,归于园林,是一个很自然的表现。但是这个过程的背后却隐藏了许多,艰难甚至痛苦。”张军一直有一个愿望:让柳梦梅和杜丽娘的唱腔、音乐、舞蹈,一词一句、一笑一颦,都好像长在这个园林里。
但园林不像传统“镜框式”舞台,柳梦梅在园林里可以以任何一种方式出现。“天气、景观等都可以化作戏的气质,影响戏的进展,也影响演员的表达和观众的感受。”张军说。
去年6月30日在朱家角演出,现场客满,天气很热。当演到《回生》,“石道姑”出场摇铃,突然一阵风吹来。掌声惊起。“柳梦梅跪在水池边,祈祷杜丽娘快点还魂,这时又下起了毛毛雨,烟雨迷蒙。快结束时,又下起了大雨。而观众干脆就坐在雨中观看,不停鼓掌。等到全场结束,灯光亮起,雨却停了。”张军每次讲起这个故事,都心潮澎湃:是剧中爱情的感动,还是昆曲人的执着呢?也许两者都有吧。5月10日晚上的演出,再次上演了这样的一幕。淅淅沥沥的小雨笼罩遂园,小水池在灯光下,雾气升腾,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12岁那年,张军考进上戏昆剧班。近30年来,他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有猴子、妖怪、天兵天将、太监等。三年前,他创办了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是全国各大昆剧院团之外,唯一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目前,张军昆曲艺术中心每年演出100多场昆曲,他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舞台上度过。
说到昆曲传承,他认为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首先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求新,在变化中弘扬。“有人说我是一个昆曲改革派,其实,我恰恰非常保守。”张军说。但是,时代变了、观众变了、昆曲人变了,昆曲必须顺应这个变化。“活着的昆曲,才最有生命力。”张军说。
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今后将扎根昆山。“昆曲的灵魂应该在这片土地上。”张军说,每一次来到昆山,心里总有一种昆曲回家的感动。当他看到昆山人以各种形式纪念、保护和传承着昆曲,就很感动。“什么地方都可以不演昆曲,唯独昆山不能不演。”张军在上戏委培的昆曲教学班里,有三名昆山“小昆班”的成员。他希望有一天,能从“小昆班”挑选一些演员,加入实景《牡丹亭》演出。
“昆曲带给今人一个伟大的艺术,今人也一定要给昆曲一个未来。”张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