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这样的演出盛况,前所未有”

“这样的演出盛况,前所未有”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2.22 点击数:0

【副篇名】―――中日版昆曲《牡丹亭》巴黎演出纪行

【报纸名称】:姑苏晚报

【出版日期】2013.02.22

【版次】第A05版:要闻·文教

【入库时间】20130310

【全文】

首席记者李婷

2月16日晚,2400个座位的巴黎夏特蕾剧院座无虚席,韵味悠长的乐曲声在古老华丽的空间中缓缓流淌;3个小时的演出结束时,满场的“Bravo”(叫好)与鼓掌、跺脚声几乎震耳欲聋。四次谢幕之后,全场观众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座席,与连演七场、场场爆满的一出中国昆剧道别离。―――2月10日至2月16日,苏州昆剧院与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合作的中日版昆曲《牡丹亭》为春寒料峭中的巴黎带来了巨大的温暖与亮色。“此般胜景在夏特蕾怕是有一段时间难以重现了”。法国《解放报》的记者用这样的笔触记录下这令人难忘的一幕。

“巴黎成了我圆梦之地”

虽然在此前接受的多次采访中,坂东玉三郎都会提到他与中国戏剧艺术的各种情缘,不过,此次在巴黎演出结束后,他吐露了自己与《牡丹亭》的天作之缘:“27年前,我在巴黎进行演出。无巧不巧,张继青老师正在那家剧院举行《牡丹亭》的演出。我的演出档期就排在她的后面,当时我在剧院里一眼就看到了张继青老师的大幅剧照,真是太美了!我从那一刻起,就很想要学会这出戏。”

更不可思议的是,自1986年的巴黎演出之后,坂东玉三郎再也没有登上过巴黎的舞台,“时隔27年,我能在夏特蕾剧院演出中国昆曲经典《牡丹亭》,应该说就是一个始于巴黎的圆梦之行。”

为了将《牡丹亭》的故事比较完整地呈现给法国观众,此次中日版《牡丹亭》撷取了“游园、惊梦、写真、离魂、冥判、叫画、幽媾、重生”八折,其中的“冥判”是坂东玉三郎为此次巴黎演出特意新学的一折戏。

演出盛况前所未有

法国当地时间2月10日下午4时,合作了7年的中日版《牡丹亭》终于在巴黎夏特蕾剧院拉开了大幕。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公参吕军及夫人李学惠女士到场观看了演出。

中场休息时,吕军公参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艺术氛围非常浓厚的巴黎,今天这样的演出盛况,可谓前所未有。”因为夏特蕾剧院是目前巴黎戏剧界的一个标杆,这家剧院接受的剧目几乎就可以在法国甚至欧洲的大型剧院中“一路通行”。吕军还特意表示,在演出中,他留心观察过身边的法国观众,“从他们的神情和观剧效果来看,反响非常好。剧院方的准备工作很不错,台词翻译精准到位,只需要扫一眼字幕,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对于此次苏昆与坂东玉三郎的成功合作,吕军给予了高度评价:“中日版《牡丹亭》这部戏汇集了名剧作、名剧团、名演员和名剧场几大成功因素,乐团和演员的表演精彩投入,而一部用心制作演绎的好作品终究会获得成功。剧团此次与国际戏剧大师合作,以商业演出模式进入欧洲一流舞台,得到西方主流观众和媒体的认同,是中华文化成功‘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尝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吕军的夫人李学惠女士正是坂东玉三郎结识苏州昆剧院、排演中日版《牡丹亭》的“红娘”。

活态传承是基石

率团赴法演出的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虽然已有多次对外文化交流演出的经历,但是对此次夏特蕾剧院商演取得的成绩也深感振奋:“夏特蕾剧院总经理在演出最后一天告诉我,这台戏的合作之好,可谓天衣无缝。因为在此之前,他对昆曲能不能打动巴黎观众,还是有一点担心的,但是现在他完全没有顾虑了,剧院今后还会邀请中国昆曲赴法演出。他的表达非常实在:‘不要谢我,我和剧院只是一把钥匙,你们的戏好,观众自然就会推门进来。’”

从7年前开始与一位不会一句中文的日本艺术家展开合作,蔡少华就与苏昆全体演职人员走上了一条视野更开阔的昆曲活态传承之路。“昆曲能够成功地走出去,是因为我们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厚自信,但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它是以坚定的当下视野中的活态传承为重要基础的。昆曲拥有众多优秀剧目,其中的普世价值与情感是跨越时空与文化背景的,是直指人心的大感动。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站在现代审美的立场上,充分表现出昆曲的精致与诗意。坂东先生认为昆曲是他所见过的人类最美的艺术形式,他崇敬昆曲的美,我们共同表达出了这种美。中日版《牡丹亭》在法国评论家眼中,已经不是什么简单的合作演出,而是一次互为融入的奇迹。”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