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青春版《牡丹亭》之后,新版《玉簪记》成为白先勇与昆曲的又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10.22
【版次】第B01(人文)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本报记者 李婷 还是四年前那一身唐装的儒雅风范,还是四年中那一股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气神,昨天,出现在新版《玉簪记》全球首演新闻发布会上的白先勇先生再次为他钟爱的昆曲大声疾呼:人家说昆曲曲高和寡,我要让她曲高和众! 养病一年牵挂的还是昆曲 对于青春版《牡丹亭》之后,自己会不会再“触电”昆曲,当年的白先勇似乎并不那么确定,“在美国西海岸的12场演出,场场爆满,但是做得也很累,生了病休息一年;可是那一年中牵牵挂挂的还是昆曲,心里放不下。”于是,2008年,他再次让所有的人惊喜不已——由他牵头制作,两岸文化精英合作的《玉簪记》11月8日晚将在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举行全球首演。“首演那天,会有欧洲的演出经纪人到苏州来观看,我们要把这出戏继续推向世界。”白先勇透露道。 昆曲应该曲高和众 到目前为止,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演出了159场,全球观众超过28万人次,其中青年观众占到75%,特别是赴美国西海岸连演12场获得巨大成功,对白先勇而言意义非同一般,“这些成功经验给了我很大信心,我一直担心别人说昆曲到底是曲高和寡,有了《牡丹亭》,再有《玉簪记》,我要把这句话翻过来,昆曲可以曲高和众。” 白先勇带着青春版《牡丹亭》在最近的一次赴英国伦敦和希腊雅典的演出中,为他的结论找到了新的证明。白先勇对于青春版《牡丹亭》在内地多家高校的演出也赞赏有加。 牡丹虽好还要继续 “牡丹虽好,还要继续,我想把昆曲的经典之作留下来,我们也有责任把这些经典之作留下来;昆曲最重要的是传承,现在好多表演艺术家们都退休了,他们不把绝活留在舞台上,昆曲怎么一代代传下去呢?”白先勇说服了以《玉簪记》闻名的岳美缇、华文漪两位昆曲表演艺术家,请她们担负起传戏给苏昆演员俞玖林、沈丰英的重任。 为了让《玉簪记》的舞台呈现能有所创新,白先勇请来了台湾书法家董阳孜和画家奚淞,用其书法和绘画艺术营造出一个淡雅诗意的水墨舞台。“中国书法里有线条、昆曲的水袖是线条、苏州园林建筑有线条,连笛声都是线条。”白先勇一心要让淡雅、极简的昆曲在这些线条美中回归其最初的雅部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