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精华版《牡丹亭》进剧场前先进课堂

精华版《牡丹亭》进剧场前先进课堂

作者:王军 出版日期:2006.12.01 点击数:0

【作者】 王军

【报纸名称】:音乐周报

【关键词】 牡丹亭 华版 昆曲学 南京大学 桃花扇 江苏省 青年一代 南京师范大学 观众 讲座 

【出版日期】2006.12.01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11月21日,历时3年打磨的精华版昆 剧《牡丹亭》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所属的江苏 省昆剧院在南京公演。千人规模的会堂几乎 座无虚席,现场观众有90%以上是年轻一代 的大学生群体。这次上演该剧,并未让其陷 入圈内人“自娱自乐”,而是总结了今年轰动 海内外的昆剧《1699·桃花扇》和新创京剧 《西施归越》成功经验,主动寻找积极培育潜 在的市场。$$ 昆曲热涌动校园$$ 《牡丹亭》主创人员组成的义务性“精华 版《牡丹亭》多媒体赏析讲座”11月12日- 17日先后在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首轮巡回展演,所到之 处无不涌动着昆曲的热潮、洋溢着青春的热 情。$$ 11月16日晚,室外阴冷袭人,南京大 学(鼓楼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却暖意融融。 200座位的报告厅足足挤进了300人。听讲 的同学中有本科生、研究生,除了中文、历史 专业外,更有化学、生物、外文、哲学等专业。 化学专业的陈博士两年前看过昆曲,他表示 虽然不一定完全看懂,但昆曲的优雅意味很 耐人寻味。同学们渴求知识的眼神一刻不停 地盯住台上聚精会神,不时笑声、掌声四起; 而当梅花奖、文华奖双料得主石小梅、孔爱 萍展演精华片断时,一下又变得鸦雀无声。 近两个小时下来,许多同学站得腰酸背疼, 但仍乐此不疲。末了对话互动时,一位外表 斯文的戴眼镜男生提问时还颇有激情地学 唱了一段剧里杜丽娘的唱段,孔爱萍热情地 鼓励他说“我当年学戏5年时的水平还不如 你呢。”$$ 这台讲座由该剧导演王斌主持,剧本整 理张弘、唱腔设计孙建安、领衔主演石小梅 和孔爱萍,分别讲解、展演该剧的精华片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孔爱萍都会清唱 那段脍炙人口的“皂罗袍”;讲演中背景上还 同步放映着精美的电脑幻灯片剧照。在南京 师范大学,《1699·桃花扇》的领衔主演单雯、 施夏明还彩妆出演片段;南京大学。昆曲学 术权威专家吴新雷、俞为民两位教授作嘉宾 主持讲解。“《牡丹亭》在美国热得很!”吴教 授兴致勃勃地谈及今秋去美国伯克莱加州 大学出席《牡丹亭》国际学术研讨会,台下一 片掌声。$$ 南京世纪演艺剧场管理公司总经理张 小雪说,在人们心目中昆曲一直是极其高雅 的形象概念,那就索性顺应这种心理,让它 更高雅起来;《牡丹事》宜采取面向知识阶层 先开办普及性讲座,以营造出昆曲的高雅气 氛,再加上青春演员时尚化的包装展示,引 发青年一代观众的观赏动机。$$ 精华版彰显特色$$ 正如南京大学昆曲学专家吴新留教授 总结的,精华版《牡丹事》具有整理本忠实于 原著、表演阵容强、音乐唱腔原汁原味三个 特色。$$ 剧本整理者张弘说,1998年上海曾排 演过连续6天的55折全本《牡丹事》。今天 我们再搬演,必然要有所选择地来重新演 绎。精华版的出发点围绕着“情”,所以以“花 园”为中心、以生死之“梦”为核心展开。$$ 这次主演阵容里就有老、中、青几代艺 术家同台。石小梅就是从“传”字辈先生继承 学习了《惊梦》与《拾画·叫画》,现在又传给 了青年一代的优秀小生钱振荣,师徒二人轮 演上下本的柳梦梅。石小梅反复强调像这两 折经典戏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江苏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该剧配器之 一及乐队指挥朱昌耀说,该剧从2003年开 始整理本子、2004年首演以来。2005年在音 乐、舞美上两次大修改;今年又对本子、导 演、表演、舞美修改调整,且更侧重于舞美的 完善提高。以90高龄的江苏画家高马得的 戏曲人物写意画风格为基础、以其一枝柳、 一叶梅的意境概括成该剧舞美背景为诗化、 虚拟、简约的效果。$$ 该剧音乐首创以大型民族乐队与传统 昆曲小乐队联合伴奏,以着力体现昆曲的细 腻、厚度的审美效果;去年在台湾和南京演 出时得到海峡两岸观众的首肯。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