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牡丹亭》放慢脚步体验昆曲之美

《牡丹亭》放慢脚步体验昆曲之美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9.16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深圳特区报

【出版日期】2009.09.16

【版次】第D03版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由文学大师白先勇倾力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曾经于2006年1月来深圳演出,当时引发了一股“举城皆追昆曲”的热潮。时隔三年,《牡丹亭》剧组17日移师南下,再度来到深圳,9月18日、19日和20日在深圳大剧院连演三晚,像上次那样分成3天演出上、中、下全本。在演出前夕,记者采访了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 全商业运作考验《牡丹亭》 此次来深圳的演出,蔡少华表示要带给观众一个不一样的《牡丹亭》,“三年前《牡丹亭》全国巡回演出是一个公益运作的模式,当时《牡丹亭》仅局限于在全国各地名校出演,就是为了让昆曲推广普及进校园,让这门古老艺术重新焕发生命力。这种努力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观众。而本次《牡丹亭》在重庆、深圳、珠海等地的巡回演出,则是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全面将《牡丹亭》推向市场。这是因为戏剧要有观众,需要观众买票进入剧场,只有这种商业化运作模式才能让戏剧得到良性的发展。” 历经三年的磨练,蔡少华表示,《牡丹亭》自身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随着三年时间的推移,《牡丹亭》剧组中的主要演员沈丰英、俞玖林等人对昆曲的舞台呈现把握得更加准确,对人物的理解上也更加深入、透彻。尤其是沈丰英扮演的杜丽娘,三年前还只是处于一个模仿、传承的状态,三年之后,已经开始在杜丽娘原先角色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特点,赋予了杜丽娘一个全新的形象。” 古老艺术需要面对时代 每次《牡丹亭》在全国的巡回演出,深圳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站点。对此,蔡少华表示,“深圳是一个开放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是全国改革的前沿阵地,同时它又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城市,文化融合性和包容性很强,生命力无处不在。而且深圳跟香港隔得这么近,在深圳演出,还可以让香港一些喜爱昆曲的观众来观看演出,对两地的文化交流也是大有裨益。” 不仅如此,蔡少华还想通过《牡丹亭》在深圳的演出得到两个方面的体验:一是深圳是一个快节奏的城市,通过《牡丹亭》这种昆曲艺术,能否让深圳市民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慢慢思考,从而让深圳的文化更具有厚积薄发的爆发力。二是深圳是一个多元化的现代化城市,而昆曲是一种古老艺术。之所以将《牡丹亭》改编成为了青春版,就是因为古老艺术也需要面对时代,面对观众。那么,这种创新形式的古老艺术能否更好地为现代服务?这也是想从这次的演出中得到反馈的东西。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