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前看情侣双双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4.11
【版次】第A34版(广是非)
【入库时间】20110725
【全文】
旧闻新说
报人传承 温故知新
我对昆剧知之甚少,是上世纪50年代看了一出《十五贯》,才对昆剧产生了兴趣。《十五贯》对苏州太守况钟办案的明察秋毫,并敢于推翻县官过于执审理一起十五贯被窃的冤假错案;对过于执在办案中重表象而不求证据,主观执着而罔顾事实;对窃贼娄阿鼠的狡黠,无不刻画得入木三分。之前昆剧一直市道不旺,《十五贯》一剧的横空出世,搅热了京华,历演不衰,因而当年有“一出剧救活了一个剧种”之说。
之后,根据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牡丹亭》改编的昆剧继续名噪京师,记得是由小生王俞振飞演的男主角柳梦梅。我也曾读过《牡丹亭》,知道四百年来这剧本和昆剧一直传唱不衰,“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汤显祖因之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
任何一部伟大作品都有它的故事发生之源和雏形,听江西的朋友介绍说,《牡丹亭》的故事发生在大余县,汤显祖曾两次在大余县呆过。大余古称大庾,从唐宋明清历代,小小的大庾县曾留下不少赫赫有名的人物的身影。原来,在《牡丹亭》问世之前,大庾早就有“人鬼情未了”的多个版本,比汤显祖早四百多年的《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将当地流传的人鬼情故事收入他编撰的《夷坚志》中。此后,还曾有多个话本记述这一故事。汤显祖第一次听了之后,也大为感动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事隔三年,汤显祖再次在大庾停留时,关于太守千金在后花园———即牡丹亭殉情的故事,再次引起他的深思。他弃官回临川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牡丹亭》一剧的创作,他昼夜笔耕,当写到杜丽娘《寻梦》中“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段唱词时(他的意思是说:“如果能爱就爱,要生就生,想死就死,那么人生还有什么可怨由的呢!”),竟情不自禁躲到柴房痛哭了一场。
先有牡丹亭,后有《牡丹亭》?关于《牡丹亭》发生地历来就争论不休,这属于学术界考究的问题,我无心无力过问。到大庾县城的当天,我就直奔旧日府衙的后花园而去,花园占地不大,却小桥流水,台池掩映,花木葱茏,曲径通幽,还有牡丹亭、舒啸阁、芍药栏、绿荫亭、梅花观等亭台楼阁错落其间。当年的景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两棵五百年前的白兰树依然健在,见证了当年汤显祖在树下苦思冥想的情景。
正在神游之际,忽见一对的新人在芍药栏前拍婚纱照。听当地人说,情侣们都爱到牡丹亭前徘徊沉思,是《牡丹亭》主人公对爱情的矢志不渝感动了他们?人们总爱指责时下的婚恋充满功利主义色彩,是也不全是,或许说此话的人只看到树木,没有看见森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