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 轟動京城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6.04.29
【版次】第09版(副刊)
【入库时间】20110501
【全文】
杜麗娘靜靜坐在黑暗中,雙手交錯,置於膝上,鳳眼低垂,翠葉修眉。這是四月的北京城,暮春黃沙漫捲,北大講堂中人頭攢動。離開場還有五分鐘,記者看到杜麗娘的扮演者——沈豐英就這麼安靜地坐在後台的黑暗中,等待一場傳唱千古的盛裝絕響。
她的刺繡戲服柔和精緻,頭上水鑽熠熠發亮,整個人散發出一種淡雅的氣質。聽到記者輕喚,沈豐英緩緩回頭,眼波流轉,細語輕揚,相看儼然,正是破瓜碧玉佳期,唱嬌歌,學得新鶯恰恰啼!
此時,台下慕名而來的人們已坐滿了北京大學大講堂三千人的場子,霎那間,笛聲起遏行雲,鼓板輕敲,杜麗娘緩緩站了起來,走向前台……
引入先進舞台技術
這齣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和兩岸四地的昆曲名家、知名曲友、著名燈光造型舞美等,耗費無數心血完成的全本《牡丹亭》,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展現了中國古典昆曲的驚艷之美。
經白先勇重新演繹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員平均年齡只有25歲,演出過程中更融合了小提琴等西洋樂器,以及先進的現代舞台技術,使現代觀眾更易接受傳統的昆曲藝術。
2004年一公演,便在兩岸四地引發轟動,青年學子更是趨之若鶩,爭相目睹。這次,昆班在暮春時節重回京師,追捧依舊,盛況依舊,正是「這流水溪堪羨,落紅英千千片,抹雲煙,綠樹濃,青峰遠,仍是春風舊境不曾變。」
記者看到,在開場前的北大大講堂售票口,黃牛竟將原價20元的票加賣到200元一張,一對買不到票的年輕母女焦急萬分,母親不斷和黃牛交涉。最終,那個明顯剛剛下學的雙肩背書包的小女孩快樂地大叫:「噢,有票嘍!有票嘍!」也許,唯有令小小的中國國民都對昆曲有這樣的感激與體認,我們的國粹才有希望。
重回京城盛況依然
經過了兩年來63場盛況演出,《牡丹亭》這一次重返京師,在燈光和舞美上的改進更加圓融,並把中國傳統書畫技法亦糅合進舞台。白先勇對本報記者說,這是因為昆曲與中國傳統的書法繪畫同具高度和諧的理念和技法,她們的美感是相通的。
記者看到當晚的北大舞台上,佈景確實不同凡響,或橫綴幾幅亂書子美詩,或斜牽一石幽蘭牡丹圖,裊裊娜娜更助別情,正是「綾紋素壁輝,寫出騷人致。嫩葉香苞,雨困煙痕醉。元人瀟灑墨蘭意,名姬恰好湘蘭佩。花林疏落石斑斕,收入倪黃畫眼,草堂圖裡烏巾岸,好指點銀箏紅板。」
台上風流台下屏息
那柳夢梅杜麗娘在台上咿咿呀呀風流婉轉,眼角眉梢皆是情意,台下觀眾屏息靜聽,三千人的劇場竟沒半點雜聲,而光隨影轉間,但見一燈圓暈裡,寂寞霧鬟輕,曲音裊裊娜娜如泣如訴:「裊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雲偏。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
感歎間,正是「新詞細寫烏絲闌,都是金淘沙煉;簪花美女心情慢,又逗出煙慵雲懶。這燕子銜春未殘,怕的是楊花白,人鬢斑。」
觀眾的掌聲,在每一折燈光將昏未暗時響起,飽含了敬意、驚歎、感動,和無法言說的審美感受。曲終人散,已是夜闌人靜,春風入屠蘇,北京大學校園內一輪明月,樹影綽綽。
這場整整三個小時的昆曲盛宴演將下來,演員與觀眾一起,穿越千年,體味了亙古不變的藝術美感和忠貞愛情,正是——「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六月會來港演出三場,更是我們的福氣。